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今天青年节,一个非常纠结的日子,不知道你看了以下的数字,会不会跟我一样纠结?

联合国:15-24岁的人为青年。

世界卫生组织:14-44岁的人为青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4-34岁的人为青年。

我国国家统计局:15-34岁的人为青年。

共青团:14-28岁的人为青年。

青年联合会:18-40岁的人为青年。

港、澳、台地区:10-24岁的人为青年。

那像辉哥这样苦逼的80后,到底还是青年吗?! ╮(╯▽╰)╭

不管了,只要辉哥写公众号还能写得动,咱就算是青年,青年青春本质就是那股劲!

不知不觉辉哥说公众号写到了第18篇,刚开始,以为自己会写不下去,可能不用3-4篇就会被掏空,现在应该过了初级阶段,可以继续写下来了。等写到第50篇还能写下去时,辉哥就大力推广,还望各位能一起做个见证,并多多鼓励和支持,谢谢谢谢!

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回到今天的话题: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关注辉哥公众号的朋友中,超过80%的是李叫兽的粉丝+学员,也是我的校友,这个话题辉哥想了有一些时候了,今天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刻意练习,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注意:为避免口水,以下内容只代表我的感悟和观点,不代表官方。

OK,那我们继续谈谈这十个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学习李叫兽只是学习写文案

这点辉哥最初就是这样认为的,当初就是想为一款产品写文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报了李叫兽的课程“14天改变计划”课程,怀着急切的心情去学写文案来的,14天下来之后,满脑子的营销框架和清单,关于之前想的文案的样子,没有见着,但是系统的学习了方法论,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文案是要通过刻意练习才能习得的。

关于这个误区,我的理解是:李叫兽教你的是营销框架和启发式工具的应用,文案只是切入点,营销里的表现层,不是内核。

误区二:以为学习李叫兽就是上上课听一下教学方法

引起这个误区,最主要是因为以往的思维惯性。在以往,上课不就是老师把华丽的PPT,结合人生经验,踩过的坑,告诉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用那样的方法就能取得NB的结果等等。最初,我也以为差不多,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事后,我的理解是:李叫兽的课程的价值不在于讲得如何,而在于刻意烧脑的训练的过程!以往,听过很多课,却依然没掌握技能,是因为不入戏,没将自己带出舒适区,通过刻意练习来习得技能。可以这么说,即使让你多看李叫兽的直播录像和图文,如果不刻意练习,并不会有什么大进步。

李叫兽说: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按课程安排进行的刻意训练的过程,而不是讲出来的内容。

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误区三:以为学完之后,应用知识模块都是从为产品找需求开始

很多校友,在做All in one(一个案例串联所有知识模块)刻意练习时,都是先从为产品找需求,然后运用梯子理论,再然后是痛点文案。遇到产品不能让用户方便理解时,再使用基模理论(P.S: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其实这是思维惯性,不完全对的,有误区。

我的理解是:先从找需求开始是针对产品还没有找到需求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情况上在产品研发阶段,还没成型时,通过这个工具来确定市场需求,这是企业产品战略层面的事情。

当产品明确了需求,就不需要从这个顺序开始了。那可以从什么顺序开始呢?请看以下误区四。

误区四:以为李叫兽讲授的顺序就是日后使用的顺序

在14天改变计划的培训里,李叫兽从十大需求开始讲到这套理论的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范围,最后一节是“改变消费者的三种力量”结束,很多校友,因此就认为日后使用就应该从这个顺序开始了,其实不是。

我的理解是:每个知识模块都可以根据需要重新拆分成自己需要的,重新组合成自己顺手,更符合自己实情的组合模式,比如辉哥在前一段时间分别发了两篇推文,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组合了这个顺序。

一篇是《辉哥在京津分会的分享|将李叫兽营销模块重新拆装成更顺手的武器 》,另一篇是《补作业|我是如何应用李叫兽营销理论框架的》,大家关注本公众号之后,查看历史文章,就能找到。

这两篇文章都是实操中,产品已经明确了需求方向,但唯一缺的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主打什么样的需求,这时你可以先从:改变消费者的三种力量——用户视角——梯子理论——十大需求——痛点文案,这样的顺序来做的,这也是回答了上述误区三的问题。

所以,不同的情况去完成一次All in one的刻意练习,或者真实做自己的案例,知识模块都是可以重新组合的。

误区五:以为痛点文案就是营销文案的全部

有部分朋友认为,痛点文案是营销文案的全部,其实这个是误解,在李叫兽这套理论里,产出的是痛点文案,先跟大家扩展说一下痛点文案的由来。

这里得回顾一下360公司的创始人CEO周鸿祎最早提出互联网产品观的三段论:刚需、痛点、频率。这位周大佬是互联网行业里最早最牛X的产品经理了,没有之一(可能微信的张小龙能跟他比一下)。他认为在互联网上创业的产品,所有的战略都要归结成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一个需求,一定是中等以上的频度,痛点、刚需。这个服务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对用户有价值的。这些论述影响着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产品经理们。

什么是痛点,举例说:想用想用双核智能手机,所有的双核手机苹果卖六千,三星卖四千五,国产的卖三千,小米1999,这就是痛点。

既然产品和需求都是从用户痛点,用户使用频率这些洞察来决定产品成功与否,那这些产品在做营销传播时写的文案,就叫做痛点文案,就再自然不过了。

所以,痛点文案的本质,就是消费者在完成某一个任务的时候,洞察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通过文案描写突出这种不协调的矛盾,唤醒消费者按照你的主张采取行动,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也因此,由于新产品在消费者的认知里还为零的时候,新产品采用痛点文案的方式最为有效,通过告诉消费者在没有你的产品之前的矛盾痛点,起到唤醒了需求你的产品来解决这个矛盾的作用。

好了,了解了痛点文案的由来和主要应用之后,你就了解了,痛点文案只是营销的文案的一种,当然将会成为新产品营销传播最有效的主要的一种,但绝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其他的文案,如果你想了解,你可以买一本《文案创作完全手册》。

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误区六:搞不清楚李叫兽这套营销理论的应用边界

这个应该是很多人的误区,任何一种理论,一种工具,都有应用边界,李叫兽在上课时就明确指出了。在哪一课呢?

对的,最后一课:改变消费者的三种力量,营销的理论和应用是建立在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的,这是每一门营销理论的根本。

当产品面向的消费者受自己的偏好影响比较大,或受第三方的意见影响比较大时,李叫兽这套理论的起的作用就会比较大。而当你的产品的消费群体受品牌的影响比较大时,李叫兽这套理论的作用就会减弱,这时,传统的4A公司的那一套品牌营销,广告营销,传统媒体硬广的理论起的作用就最大了,这就是李叫兽营销的应用边界。

OK,这么讲,相信你不但建立了自己的营销框架,在拿到一个案例时,或观察一个营销事件,你就能通过上述的三个改变消费者的力量来作判断,分析这场营销获得的效果,日后就能用这个框架来找方向感了。

误区七:以为怎样写痛点文案以及怎样写好痛点文案是贯穿整套理论

估计很多校友都会认为,整个培训课程就是讲的最多的就是文案,以及理论中的启发式工具(如十大需求工具,需求自检清单,梯子理论,基膜,痛点文案,文案自检清单等),目的都是产出文案,因此就认为文案是重心。

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辉哥的理解是:

如果让你将李叫兽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你将怎样分?

我将分成逻辑框架和启动工具两部分:

思想框架:改变消费者的三种力量,用户视角

启发工具:梯子理论,十大需求,痛点文案,基模

而用户视角才是李叫兽营销理论的核心,用李叫兽自己的话讲,如果营销人只能同时拥有一种技能的话,会毫不犹豫的说“用户视角”。

那怎样理解呢?我们可以这么反过来理解:

比如十大需求,这些需求是谁的需求?用户;

你怎样了解用户的痛点?切换到用户身份;

梯子理论里讲的将产品优势植入到用户大脑,这个优势的事实在哪里找?在用户的大脑里找;

再比如如何为用户讲解一个复杂的产品让用户瞬间能明白的基模理论中,使用的都是用户能理解的已有认识的事物,这里面讲的还是用户的认知;

到最后改变消费者的三种力量,也是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因此,关键点都在用户的角度,简称用户视角。

所以整套理论的串联不是文案,而是由始到终的“用户视角”,用户视角就是李叫兽理论的核心。当你能切换到用户视角找答案,发现问题根源所在,找到矛盾,有了这个洞察力之后,也就称之为懂得营销技能的营销人才了。

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误区八:没理清痛点文案创作时使用场景就开写

比如,你的文案要投放到百度关键词竞价上,你的痛点文案跟贴海报是不一样的,百度的关键词广告属于有需求聚焦的场景,而海报的分散场景也不一样,用户当前要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这点要切换到用户视角下去思考。文案因投放的渠道不同,痛点文案也就不同。

再比如,你的文案是写一篇论坛软文贴和写一篇新闻稿件的软文,又或者是在微信公众号的大号(KOL)投放软文等,你的标题以及内容也要切换到用户视角,理解当前的场景下去用户的目的指向是做什么,兴趣点,关注点,兴奋点等,因用户而变。

因此,即使同一个产品,极有可能会因为这些场景的不同,你主打的需求和痛点文案都将会不一样,你的优势也很有可能因场景不同而会不同。

那,我们就要懂得了,别人让你帮忙写一个痛点文案,就要问清楚这个场景了,失去对场景的理解的痛点文案就是没有用户视角的文案,也不叫好文案。

误区九:容易陷入靠背启发式工具来应用李叫兽的知识

有些校友,都是靠背做记忆,如背十大需求是什么,十一大痛点文案分别是什么等,这个辉哥在去年刚学完时,也一直有这个误区,后来发现背得记得,但不能融汇贯通,最终没有用。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多做几次All in one(用一个案例串联所有的知识模块),效果就出来了,我的理解是,只是做文案分析用处不大,拿到案例,应该花时间All in one,刻意练习才能习得真本领。

学习李叫兽最容易跳进的十大误区

误区十:很佩服你啦!给你点赞,居然能把文章看完!你真是一个非常上进的好同学,你还发现更多的误区吗?欢迎你留言。误区十,就留给你补上。一起动动脑,一起过过招,一起习得真本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