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机会靠天眼,开天眼有秘诀

这一篇,我们就聊一下,怎样更好的理解背后的含义,启发我们的行动。

01

理解课程主理人的情景

学这一课,我又一次发现了梁宁老师课课的高明之处。因为,讲抓大机会这个环节,从课程设计来说,是一课不得不讲的一个课。

从逻辑上来说,你既然要讲增长课,就一定逃不掉从0-1怎样做,怎样才能抓住爆发的大机会。

但事实上,谁也没法教你如何抓住大机会,因为实在真的教不来。抓机会这件事,只适合很静悄悄的透露给合适的人,发现大钱就跟最好的人分享了。如果谁都知道的,就不叫机会了。

于是梁宁老师采用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给你递进式的讲几个故事,然后告诉你一个道理。

她的意思也很明确:抓大机会这种大好事,自己悟!

哈哈哈~~

好,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悟一下,再进一步做个探讨。

02

将概念变成可执行的颗粒度

第一步,我们先抓住本课的中心句:

靠什么能看到大机会?用对照的方式,靠你的知识结构,你的认知维度去发现。难就难在,你的知识框架对不对,你的认知维度够不够高。
这句中心句突出了三个问题:怎样发现机会,怎样对照,普通人怎样做。
1、怎样发现机会?说白了就是用对照的方式。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不均匀,所以所有机会都可以对照。
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的阶段可以对照;一线城市的流行事物与三四线城市的流行事物可以对照;相似的市场可以对照差异;成熟的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消费可以对照。等等…
对照的目的,就是为了找缺口,缺口就是机会,商业的本质就是补缺填空。
你发现了萝卜大的坑,就发现了一个职位,如果你发现了成千上万的陨石坑,你就发现了大机会。
问题是,这些“坑”是虚拟出现的,你需要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去分析对照发现。
2、怎样对照?第一:靠知识结构与机会风口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对应。也就是说,你要确保你的知识储备,能看得到事物的内在关联。
所谓的知识结构,就是指,你看到了一滴水,你要知道转换成化学公式就是H2O;你看到中国的高铁呈八纵八横,你就要看到过去呈金字塔的城市结构,正在被这么多年的“铁公基”设施扁平化,人的流动,货物的加速流动终究改变财富的加速流动。
第二:用你的认知维度去发现。这个认知维度,就是高维,还是低维的问题了。梁宁在课程里有一句话对认知维度很有代表性:

1987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张晓彬,去美国学习访问,走访了美国的30多个城市。回国后,他的朋友,当时中农信的总经理来找他吃饭聊天。 朋友问张晓彬,这趟去美国,你觉得什么最好? 张晓彬说:我觉得美国的股市特别好。瞧,这就叫知识结构、见识不一样。当时,张晓彬也就30多岁,他那位朋友也不到40岁。如果是今天,你要问我去趟美国,觉得什么好?我可能就会说新款车好,或者谁家的大House好。这就是差别。

这个就是认知维度。视角即价值。同样一件事,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眼界维度决定你看到了什么,知道才能看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3、普通人怎样做?
昨天也发生了一件小事,辉哥在朋友圈里发了第6天组队学习梁宁的课程的学习文章,然后有一个人说评论说:炒梁宁的冷饭。
他不知道的是,我们有400多个人一起求知,每天都在多视角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高度,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提升的机会。才学了7堂课,现在所有人加起来的学习笔记就已快超过15万字了。
而我,实则就是履行一个承诺:刻意练习,输出倒逼输入。并且作为组队的队长,做到带头,做榜样的角色作用。
这个小例子也说明认知的框架不同,认知的维度的差别,最终看到的也就不同。
留言说“炒梁宁冷饭”的人,他只是局外人。而我们,每天都在向着与梁宁老师视角平齐的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维度的路上狂奔了。
从心理学上来说,你大脑有什么,你才能看得见什么。从哲学上来说,只有相信,才能看得见。
做为我们普通人,我认为其实只是持续做三件事:
1、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大脑能看到更多事物的关联,世界本不是割裂而存在的。说直接一点就是不断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自己的世界。
2、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之前我们说过,改善自己的信息环境,让信息环境有更多维度,更新鲜的维度。
3、找到自己决策环境下的“马云、曾鸣、彭蕾和张勇”。当我们的知识结构是够广的,维度也是够的,但是,我们要做决定,这时,你有没有有效的决策机制,帮你将信息从发散——收敛——收敛——再收敛,就显得很重要了。
如果你是你自己环境下的“马云”,那么,谁是你的“曾鸣、彭蕾和张勇”呢?
如果你是你环境下的“曾鸣”,那么,又有哪个“马云”带着你,与“彭蕾和张勇”一起搞事情呢?
毕竟,很多你认为的机会,它不一定就是你人生的破局点。
事实上,辉哥做营销航班社群,也是通过刻意练习,与群里的小伙伴不断提升认知维度,不断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让大家彼此成为彼此的“马云”、“曾鸣、彭蕾和张勇”的机会,至少概率增大。
而这一次,免费组织一群优秀,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学梁宁增长课,也是又一次提升认知维度,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至少,梁宁这位封神的产品经理,她的圈子,她的见识,她的阅历是足够当我们的老师的。这么好的机会,为何不呢?除了你想封闭自己。
03
三个成功故事都是在说同一个故事梁宁老师在第8课中讲了三个抓住大机会故事,每一个都是相当吸引人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的故事。但事实上,三个故事都在讲同一个故事:他们是怎样发现需求的。
需求分成类别,就是个人的需求(C端)、企业的需求(B端)、政府的需求(G端)。
故事一:格上财富的创始人安立欣,刚刚研究生毕业,通过扎实的宏观经济的专业知识,通过一年的研究,在2002年发现上海和北京二手房交易的巨大的差别,发现了北京二手房有过桥担保的需求,赚了10年的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读到的不是赚了多少钱的羡慕,而是我读出了一个人,应该怎样主动找机会。
有这样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如果你人摧毁一个年轻人,那就让他忙到没时间学习。”
安立欣的故事是双系统操作的故事,先找了一份不忙的工作,在这个系统里养活自己,然后用空闲的一年时间,研究调研,利用自己的宏观经济的研究能力找到了机会。而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来说,是不具备很好的研究能力的,很多人考上了大学之后,一年都不会再额外买书了。连学习能力都退化了。更别说要双系统操作,一边工作,一边做研究了。很多人连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都做不到。从这个故事,我看到,一个有研究能力的人,一年时间找到机会,那么,我们普通人,持续3年养成研究能力,5年研究找到绝佳机会,可不可以?现在哪个领域都有机会,每个人找到一个大一点的机会,一辈子有那么一次高光时刻,就够了。或许,真的每一个人要找到一个大一点的机会是需要花光所有运气。现在开始积攒运气吧。
故事二:
一个40岁的商业精英谭智,经历一连串大公司,跨国公司高管的经历,终于在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的公司TOM集团参与了几十个项目的资本运作,到50岁时,练就资本运作的能力。最终,在分众传媒验证了楼宇广告的商业模式,要从腰部玩家,向头部玩家进军,急需要终结一场战争时,谭智利用了积累,参与到这场终结战,一举整合框架传媒,卖给分众,抓住了机会,一杆进洞。
这一个故事,除了看到了精彩之外,对照故事一,我们更应该看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安立欣,还是商场老手谭智,大成就,只需要一次机会。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安立欣从草莽升级到了腰部玩家的成功,谭智是参与了头部玩家终结战之中的获得的成功。
由此,给到我们的启示是,To B的大机会,终结战中机会多。
写到这里时,不由得想起我有一个朋友,他整天给我抱怨说,他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他老婆还要包养他,让他全职当奶爸,他曾经好多次说自己是男人,有面子和尊严,不应该只是当保姆的料,多次不服!
我问他,那你有什么办法?
他说,我跟我老婆比试过好几年,哎,真不好意思提,每一年,她的一个月的收入就碾压我一年的收入,可能这辈子真的被她包养的命了。那几年,年年如此。关键是我带孩子,买菜煮饭也就算了,晚上8点,她还要求我跟她一起跟着电视的郑多燕跳减肥操,真的受不了!
我问,你老婆是做什么的?
他说,是在深圳做收购兼并案顾问的,负责财务核查的总监,按并购案子的大小提点数。
我说,哥们,咱好男不跟女斗。(当时是在电话上聊的,我按了麦克风静音,偷偷的笑惨了。哈哈哈哈哈~~~~)
故事三:1987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张晓彬,那年他30岁,去美国学习访问,走访了美国的30多个城市。跟几个年轻人,成立了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极大推动了中国股市的诞生的故事。
啊,听到这个故事,1987年,我才4岁。
这个故事,我只想说,听听就好了,面向G端的需求,解决社会大问题,推动大事业,需要历史机遇。
有历史机遇,你还得有像“1987年就能去美国”,还能有“看到股市”,又有“改革开放”这样的大时代机遇。
这,已是人中龙凤才能干的事情了。
04
总结一下讲了这么多,实话说,我都不懂怎样总结了,毕竟,听的都是别人的故事。我只想说,普通人,可以没资源,没背景,没学历,没团队,没钱。如果连坚持学习自我进化,积极主动找机会,不服输的骨气都没有了的话,那,

估计你也不会读我的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