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梁宁老师讲的是营销课

01

爆品新解

如果说,没有听这堂课,你可能仍然将那些本应该做的事,当成打造爆品的金科玉律,但事实上,之前的那些大量的关于爆品的拆解和理解,大都建立在销量的维度上的,销量好,就是爆品,将销量做到品类前几名,就是爆品的战略。

于是,大家都开始使劲的在这上面折腾。

梁宁老师的深刻之处在于她的冷静,不跟你一般见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给你做一个二分法,颠覆你的旧有认知,让你重新思考自己是不是一直在拿着旧地图去找新大陆。

于是她说:

很多创业者也会对我说,我要做个爆品。我问打算怎么做,很多人会说一堆套路,比如:做高产品的颜值,起个特殊名字,再搞个极致性价比。我说这几条都是做产品的分内之事,和爆品其实没啥关系。

那怎么才能做爆品呢?我们总结了一个爆品公式:

爆品机会=技术/供应链创新 × 爆发品类 × 新流量

她三言两语,就将市面上做爆品的人一分为二,一波是活在过去玩份内套路的,另一波是发现未来趋势的。

短短几句话,背后突出的,是思维的深度的巨大差异。

过去,我们很多人,看到市面上出现了一款爆品,然后就开始从已经出现的结果里开始拆解一通,然后按照一个营销模型或框架开始嵌套加装,然后再去多总结一些爆品,于是发现:

要做一个爆品,你必须先有一个好名字,因为方便传播(突出起名的重要性),价格上你必须亲民,因为价格太高用户会很理性,只有价格足够亲民再加上超高的颜值调动用户的感性,于是,就容易购买,还会因为真的太好看会拍照发朋友圈,发微博。

于是,你做到这些之后,就容易成为爆品啦!然后一群人就开始想各种办法做到,为之而努力。

但事实上,这极有可能犯了归因谬误!

梁宁说的公式:爆品机会=技术/供应链创新 × 爆发品类 × 新流量

提醒我们的是,真正的爆品,它极有可能无法复制,因为可能你的技术/供应链没有新的突破,你所在的品类没有爆品的基因,你的产品切分的用户数量没有出现爆增。

所以,你很可能要么拿着过去成功的地图在找新大陆,甚至是刻舟求剑。

这一个提醒,是及时的,思维也是有深度的。

因为,技术的变革才是推动商业社会发展的前提,供应链才是满足供需关系的根本保证,而所谓的爆发,所谓的新流量,说直接一点就是找到了被忽视或未被开发的新蓝海。

在想做爆品前,想想技术正在有哪些革新,想想有哪些新品类的出现,再想想供应链时否成熟,再想想你面向的用户,是不是正在增长的红利期。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做一个爆品,还真是“集齐七颗龙珠才能召唤神龙”的过程。那么,换到我们自己的行业和品类上,我们就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了:

1、有没有哪些新技术的出现,能打破人群或价格或时空的等限制的呢?

2、有没有哪些人群的需求被忽略或还有哪些场景未被满足的呢?

02

所有的爆品都是

源自于某些维度的新延展

辉哥看过很多经典的营销和创新著作,它们在创新上,讲过很多很多的方法和逻辑,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发现不同,发现不合理,就是发现机会的源头。

这一课,梁宁老师讲的是营销课
一、从用户的视角下发现不合理
比如,前段时间,炒鞋特别火,参与其中的玩家很多是学生。刚开始我还不理解学生炒鞋的动机是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家在学校里穿的都是校服,衣服和裤子都是一样的,唯独鞋子没规定,穿上一双正在被炒得火热的限量版球鞋,在人群中突然的自我一把,好有面子,安放了一下压抑许久的个性情绪,还获得了满满的优越感。
这就是要制服服饰,强调集体主义,牺牲人的个性服从群体的不合理,这些不合理,也势必形成一个个新的个性化带来优越感的消费动机。
比如,钻石,一直是价格高昂奢侈品很多年,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觉得一颗切割得很漂亮的石头昂贵有什么不合理,反而觉得便宜才是不合理,毕竟已经被营销成爱情永恒的象征。
也没有人会在不结婚时买钻石装饰自己,宠爱自己,虽然觉得自己想闪耀,想宠爱自己,也没有人觉得这种愿望可以很合理。
现在中国结婚的总人数随人口结构变化,00后比90后少,90后比80后少得多的趋势,钻石商家在思考如何将价格,往平民方向做大市场,营销上往买石就是宠爱自己,闪耀自己的方向的趋势。
很可能,在钻石品类里,会诞生爆品,因为只要价格下来,新流量就足够,这也是打破原来的不合理。这一课,梁宁老师讲的是营销课
再比如我们日常的卫生纸,我们用了很多看卷纸和纸盒硬盒的抽纸,最后到塑料薄膜包装的抽纸,成为了爆品。是发现了原来卷纸使用场景的局限性,比如只能在厕所,而在车上,带小孩上街,户外等场景下的不合理,这一小小的创新就增加了使用的场景。
所以,在新流量,爆发品类上来说,我认为,就是在成熟行业里,突破了很多之前看似的合理,实则不合理的创新的机会。是属于营销4P的创新中创新就可以做到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具有“非共识”的精神坚持去创新。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爆品
首先,我觉得,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爆品现象,真是替代性的,一将功成万骨灰的事。
我们就想想移动互联网这十年,真的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的战役有手机之战、应用分发之战、手游之战,加上出行、团购,移动支付、直播、新零售之战等等
还有大量的小战役,比如工具、社区、新媒体、知识付费、微商、短视频等等上百个品类都出现了各种颠覆洗牌之战。现在回想,每一次大战之后,获得的爆品增长,都是在替代旧的形态,重新做了一次的结果。所以,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爆品都是新形态替代旧形态的爆品,满足同一个需求的结果,只是形态不一样了而已。

03

品牌的源头是品类创新

梁宁老师说,起于爆品,终于品牌。我很认同。我想说的是,品牌的源头是品类的创新。就像上面所讲,创新分为在成熟行业的改善型创新和技术领域的替换性创新,当一个品类出现新的创新时,谁成为了爆品,谁就成有机会成为该品类的当红品牌。
梁宁老师说衡量是不是品牌,有三个标准:

第一,用户接受它卖得贵。

第二,卖场愿意为了引入它给折扣。

第三,很多人愿意举着它自拍。

这三个标准也很有意思。很有互联网和社交的考虑。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不够好。我认为可以参考一下辉哥之前一直用的标准,回答7个问题:
1、顾客是否知道我们的名字?2、顾客是否认为我们的产品有别于我们竞争对手的产品?
3、是否有一部分顾客想要这种差别?
4、顾客是否指明要购买我们的产品?
5、我们是否可以要求一个比较高的价格?
6、目标顾客是否将我们的品牌人格化,并从正面角度加以认同?
7、我们的品牌对目标顾客而言是否无处不在?
这7个问题,如果前5个问题回答是,或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品牌,如果7个问题都回答是和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强势品牌。好,关于这两个标准,各有优缺点,如果你不是营销专业的,用梁宁老师的那个标准可能会更好记,更好做初步判断。
如果,你是营销专业的,甚至是专业岗位,要对做品牌这件事负责的话,那么,用辉哥提供的7个问题作为标准,将更有帮助于你在操作上,更好的形成OKR或KPI指标,颗粒度将会更细,更好操作。好,这一堂课,梁宁老师实际给我们上的是一堂营销课,我这篇文章,是从营销岗位的专业人员的视角上去思考和学习的,深受梁宁老师的启发。每天一篇学习推文,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仰望的课程视角产生站队的姿态。辉哥始终认为,学习要跟课程主理人平齐视角,看完课之后,要及时拉回现实,跳出课程设置的框架去看,这样,我们就能收获更多,更真实的好东西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