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维差别,决定谁在正确地做事,谁在做正确的事
前言
我遇到了一个超级大的问题:
2018年初,我面临人生重要的抉择:我参与创业的公司除了些问题,我被迫离开;老婆当时怀了二胎,我必须在家照顾;老大的养育支出高企…这是一段我“没收入、没时间、开销大”的极暗时刻。
对了,我家还有个特殊情况,就是老人没法来照顾。
所以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不坐班,不耗时,有收入”的并且快速进入职场快车道的工作?
怎么破?!!苦恼~直到遇到了它~
你的身边,肯定有这一类人:
他们很善于处理商业难题、化解生活困境;他们的解法,乍看是“意料之外”,细看又在“情理之中”;他们没有“隐藏”的大招,但常挖掘被“忽视”的真相——这样的解题和洞察能力,常常是营销人和咨询师特别仰慕的境界。
当然,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也有捷径。今天借用“营销航班”社群正式课程的一个经典小游戏,跟你聊聊一个提升洞察力的实用思维方法。
1. 你有多少种答案?
先介绍下这个小游戏,它是这样的:给下面这张图里的4个动物,分成2类,该怎么分?你的分类依据什么?
给你3分钟,好好想一想。对了,据统计,提供3个答案是“普通人”;10个答案是“精英”;20个答案以上的是“超人”!
好了,时间到。不知你答出了几种,反正身在营销航班社群的“机友们”,都用五花八门的脑洞,提供了千奇百怪的解法,这里举几个航班机友的答案:(1)按中文名字数分类【WHAT】(分类结果)1类:猫头鹰2类:海豹、企鹅、蝙蝠
【HOW】(分类方法)按照名字字数来分
【WHY】(分类原因)猫头鹰三个字;海豹、企鹅、蝙蝠两个字。(2)按是否是知名企业LOGO分类what:企鹅、猫头鹰how:企业logowhy:企业是腾讯,猫头鹰是得到,其他两个没有查到(3)按中文读音是否有谐音分类【WHAT】(分类结果)1类:猫头鹰、企鹅、蝙蝠2类:海豹
【HOW】(分类方法)按谐音梗分
【WHY】(分类原因)海豹在中文中容易有“海报”的歧义,其他则不会看到这,你有没有一种想要拍大腿的“恍然大悟”的赶脚?你会不会感叹一句:这样也行?我怎么没想到的?
其实,营销航班里还有一位深藏不漏的咨询师机友,干脆打破这题的规则,这样分类的:【WHAT】(分类结果)全部一类【HOW】(分类方法)都是动物可以被食用【WHY】(分类原因)因为我是广东人
额,当然,这个答案,是在本次疫情爆发前产生的。
看到这些答案,我眼前是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局促的认知边界,被这帮同学撬开了好多个洞;感觉自己的思维做了个大大的伸展运动,有种清新的愉悦。
2. “奇特的分法”和“漂亮的解法”话说回来,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来自奇特的“分法”;“分法”不同,我们感受到的精神愉悦和思维冲击就不同,即答案带给我们的价值不同。
当然,“分法”不仅在游戏里有,其实在商业和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用一个跟这次疫情相关的例子来说:
假如一场传染病即将来袭,在有限的时间内,卫生部门只能给少部分人注射疫苗。我们应该把这些有限的疫苗分给谁?
这时候,你在做决定前,就得先给大众分类。
基于常识,你也许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是体质最弱的小孩和老人,他们是最应该受到保护的群体,这也是我们预防传染病的一贯做法。
然而,当科学家把网络分析用于对传染病的研究后,发现更有效的办法是给那些“潜在传染性”最高的人先注射疫苗,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病毒的扩散——这次疫情,也是类似的操作方法。
你看,如果常识出发,你会按“体质”给大众分类;但从“病毒扩散度”出发,你会按“易感/传播度”给大众分类。
另外,在营销行业里做用户研究,也时长要用特定标准给用户做分类,而标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营销策略的实施效率——只有分出边界清晰、触达方便、数量可估的若干细分人群,营销动作的效率才有保证。说到这,你估计已经发现了,“分类”这个平时我们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操作,背后其实有大学问,即:
改变坐标系,问题对象常有创造性的分发——所谓坐标系,就是你在怎样的系统中看问题;而不同的分发背后,就是不同价值的问题解法。
用上面游戏的答案举例子,有的答案,是从“物种分类系统”看问题,有的是“语音联想系统”,有的是“视觉颜色系统”等等,不同坐标系,答案都不同,给大家带来的价值和感受也不同。
表面是寻找奇特的分法,实际是追求漂亮的解法。
而在商业、社会、家庭等不同场景里,不同的坐标系,不同视角,不同的解法,带来的价值或效益,是非常不同的。
用辉哥在航班最近几期课程里,在他自己打磨产品时,在他教我们酝酿公号文章中,常用的五个字就是:【视角即价值】。
比如,得到大学,是给你列了一个“48种视角清单”,成为你的“兵器库”;高质量公号,是给你挑了一个让你喜欢的理由,成为你的“兴奋点”。奇特的分法,让我们玩好游戏;漂亮的解法,让我们应对问题。3.“视角即价值”经典案例当然,干说观点不解渴,活用例子是老湿(师)。下面说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视角即价值”的威力
(1)中医视角 vs 西医视角关于中医和西医之争,是有历史的,就连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业内人士,也在通过各种实验和临床实践,进行争论。但用“视角即价值”的思路就会发现,表面是中西之争,实则视角之争。
中医呢,把人看做协同的系统,追求人体耗散结构平衡;西医呢,把人体看做可被模块化的整体,追求精准定位,精准打击来消除疾病。
中医用整体视角,西医用局部视角,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得看适用场景。而且,一般认为,中医更善于治慢病和治未病;西医则治疗急症特症。同样,大家也许对中医和西医,也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那么,今天开始,你可以思考下,这些立场和观点,是站在什么系统或视角下的?(2)“中心”选对,运算不累
怎样描绘太阳系的行星轨道?
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很幼稚,因为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是围着太阳转的椭圆模型么?但是,400多年前的人类,可不认为是这么回事。400多年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这导致,想要描述地球周围的行星轨道,特别、特别、特别麻烦。
因为站在地球上观测的话,周围的行星的运转,特别不规则,没有章法可寻。而当时,人们使用托勒密这个天文学家的数学模型——一个用40~60个大圆套小圆的方法,描述周围行星的轨道。
这套模型,虽然精妙,但是不够好,因为太复杂了。没几个人会用。而后来,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普勒提出了椭圆模型,所有太阳系的行星轨道,就只需要用【两个变量】,就能描绘出来了。
你看,这就是不同时代的两位科学家,站在不同的“中心”上,用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价值不同的解法:
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描述行星轨道);
他们使用不同的视角/坐标系(地球为中心 vs 太阳为中心):
他们得出不同的解决模型( 复杂 vs 简洁);
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方案价值(难用难传播 vs 好用好传播)
在这个天文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背后,其实是现在想起来有点“心有余悸”的真实:
如果400多年前,没有开普勒这样的大咖,撼动托勒密理论的“坐标系”,那么今天的人类文明进程,要被拖了好多年“后腿”呢!
那么,回到我们身上,你的此时此刻,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迈不开的步子,破不了的局面,解不开的难题,也因为“坐标系”或者“视角”的窗户纸,没有捅破?
如果有,下面这个案例,是我如何用“视角即价值”的思维,给自己的事业转型破局的。也许对你会有启发。(3)奶爸的转型“破局”:雇佣视角 vs 合作视角
2018年初,我面临人生重要的抉择:我参与创业的公司除了些问题,我被迫离开;老婆当时怀了二胎,我必须在家照顾;老大的养育支出高企…这是一段我“没收入、没时间、开销大”的极暗时刻。
对了,我家还有个特殊情况,就是老人没法来照顾。
所以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不坐班,不耗时,有收入”的并且快速进入职场快车道的工作?——哈,有点像那种“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
而且还有个情况:当时我已经工作了8年了——2010年上研究生时候,我就跟导师在做咨询公司,第一个项目就挣了100多万,但导师没分我钱,我到现在都耿耿于怀——我不能按照职场新人那样的方式,爬常规的晋升通道。
那么,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局限….我,该怎么“破局”?这个难题,有可行解么?
答案是:有的。
当时呢,是我刚参加营销航班的正式课程不久,正好在深入学习“黄金圈思维”和“MECE思维”的课程。
课后,我仔细梳理了下我的现状,突然豁然开朗。我突然发现:之前我的纠结,是因为,我是站在【公司雇佣关系】的视角,在想问题的解决方法:
去怎样的目标公司求职,对我的事业发展最有效率?
怎样的姆比好公司,能让我不坐班?
怎样的目标公司,离我家还近?
怎样的公司,能给刚转型的我,还不错的报酬?……
上面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冲突的,就像“地心说”的行星轨道一样,复杂而没有头绪。
但是,后来发现,营销咨询领域,决定你的能力潜力和人脉网络的,本质上不是公司,而是【大咖/专家】,于是,站在【人际合作关系】来看,解法瞬间就出来了。
破局之道,就一句话!就一句话!就一句话:积极联系上那些,为个人提供营销教练服务的,行业头部大咖,请他们带着我做项目。
而这个答案,就指向一个动作:去在行”App(甚至”得到”App),主动联系大咖建立关系。
后来的事儿,就很顺利了~~~
我不仅做到了人生第一个完整的营销战略咨询项目,而且我是项目负责人(大咖做我的教练),而且项目引起了国内知名企业执行副总裁的兴趣,让我的教练顺带接下了这个国企的咨询教练单子。
你看,分法就是解法啊!而这种破局的状态,竟然有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也许这就是“系统论”里提到的“正反馈”效应吧。
4.一点小结
从游戏玩法,到分类的技法,到破局的解法,就是上述的一切。不知道是否对大家,有所启发。
你会发现,“分类”的技巧去拆解,是“正确地做事”;但在拆解前,把问题放在什么“视角”/“坐标系”/“系统”,则是“做正确的事”。
通过前人的案例,和自己的经历,我是发现:
视角即价值:困惑你的现象,在不同的视角,常有鲜明的解(解释)法。困惑你的问题,在另一个视角,常有漂亮的解(解决)法。
视角差别一毫米,恐是人生十万里。
下次,当你面临人生和事业困局时,你也可以停一停,想一想:当前思路外,是否还有更奇特的分法,以及更漂亮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