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思路决定商品出路!
如果一个商品、一样事物,大家都在不停的说他好,那么我们都会去关
注下,看看他好在哪。比如苹果手机,不论是高富帅、白富美、还是屌丝、非屌丝都视乔帮主为偶像,几乎人手一部Ipone;同样,如果一个商品、一样事物,大家都在不停叫嚣骂他差,狠批至极,OK,小编相信,也会吸引不少眼球,获得不少关注。扯到营销上面,咱们用一个稍微专业的词来聊聊今天的话题。——逆反心里营销”。不懂啥意思?OK,亲们详见下文,在后续日常店铺营销过程中现学现卖,小编我没意见的哈!
逆反心理是双向的,可以朝好的方向逆,也可以向坏的方向逆。如果我们的营销行为,遭到了对方真正的逆反,那就变成了“反感”;如果我们的营销行为得到积极的反应,那就是“欲擒故众”。
无案例,无感知,无图,无真相!
在我们的互联网领域及广大的传统商业领域,流行着大量的类似案例,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思考这背后的玄机。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外利用逆反心理营销术的案例。
一、苹果手机及其模仿者
苹果的饥渴营销在iPhone4s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大规模排队、断货等现象,即便不是真正的热销,却让很多围观者产生了购买的冲动。后来的小米手机,无不是获得苹果的真传大搞饥渴营销。饥渴营销正是通过实施欲擒故纵的策略,通过调控产品的供求,引发供不应求的假象,引发消费的好奇和逆反心理,最后是疯狂追逐。
二、英国555香烟为代表的经典
禁止抽各种香烟,连555牌也不例外。”这是英国555香烟在很多营销教材中北广泛提及的案例,同样类似的经典故事还有某品牌手表:“这种手表走的不太准确,24小时会慢24秒,请谨慎购买。”此类广告都是充分利用了逆反心理营销术的经典。
三、大约8点20发
2013年3.15晚会,央视打假苹果保修政策与国外存在差异。这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在“猪一样的队友”@何润东将有预谋的沟通内容发出来后,引发了果粉对央视的反感,却更进一步引发了果粉对于苹果的拥护。这对苹果而言,也是一种被动利用逆反心理的营销事件,其效果无疑是让央视免费给自己宣传了一把。
四、互联网思维下的“装逼”品牌
互联网思维火了很久,顺便也推火了这些品牌:雕爷牛腩、黄太吉等。它们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对逆反心理营销术的运用。对于雕爷牛腩:要是觉得不好吃,那就是你没品位;黄太吉:我卖的就不是口味,是梦想;马佳佳:买不起房就是压根不买房,怀疑我的都是有“x障碍”的苦逼。
当然,企业的营销实践中,逆反心理的营销案例其实非常广泛,运用是否得当还与产品本身、经营层面有很多关联,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