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营销思维,双十一盖楼背后的思考

作为中国消费能力的风向标,双十一的一系列数字背后,是阿里给所有营销从业者上的一堂课,如何引流?如何策划活动?如何把蛋糕做大?十年来,阿里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营销方式的革新。尚策今天就给大家来解读其中的营销思维,关于双十一盖楼背后的一些思考。

电商营销思维,双十一盖楼背后的思考

从一开始的打折优惠、满减秒杀到大鱼吃小鱼的价格战,从满额包邮到直播带货,当然还有类似拼多多式的毒性社交传播。铁打的买买买,流水的活动,每一年天猫都带着一套优惠宝典,让你有种不买就亏的认知,而且这几年想从商家、天猫身上占便宜的难度越来越大,不是不可以,但真的很累!

今年全程参与天猫的小伙伴一定非常的累,组队盖楼PK活动让人精疲力尽,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互联网社交裂变的负面导向,对于不想参加的用户来说是一种“被骚扰”的行为,不少人甚至感叹道“今年的双十一,让自己成功的隔离了社交”,而那些投身其中的用户在经过激烈的比拼买楼之后,最终获得的实际收益并没有比天猫红包本身高出多少。

但必须承认,天猫盖楼活动今年确实是彻彻底底的爆款活动,有数据显示:在天猫双十一周期中有超过4亿用户参与过盖楼活动,覆盖人群涵盖各线城市,尤其以年轻人群居多。盖楼活动中的任务甚至通常都店铺、会场等页面浏览,据阿里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盖楼活动每天给入驻的品牌商家带来了上亿用户的流量。

商家在社交裂变的投入中变得如此小气,本质还是因为利益关系,以较少的资源换取更多的关注,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营销模式。而作为活动发起者的平台方就会努力地用各式操作来翻新福利方式,试探用户承受能力的极限,毕竟单纯的红包活动,在策划初期就不会被允许单一使用。

如今各类网络电商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在于在入驻商家的开店缴费,平台负责为为商家提供流量,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本身有运营成本+营销成本。最终,为了捍卫自身的利润,平台在活动常态化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节省开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