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拼多多的真的是“假货”吗?
昨天,拼多多(纳斯达克证券代码:PDD)发布了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以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我看下来,认为这份报告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内容:
1、拼多多2018年第四季度营收为56.5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9%;
2、拼多多2018年第四季度APP平均月活用户数达2.726亿,同比增长93%;
3、拼多多2018年全年实现营收13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2%。
从这三个数据看上去,拼多多在2018年的表现非常抢眼,并且给人感觉还有无尽的想象空间,因为拼多多从成立到现在还不到5年的时间。但是和其他主流的电商平台一样,拼多多的崛起和“假货”两个字始终难解难分,难道撑起拼多多的真的是“假货”吗?
我认为肯定不是的,因为我无论如何不会相信一个充斥着假货的平台能够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竟然还能够撑起一个接近3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既然不是“假货”撑起如此强大的拼多多,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此,我想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以下问题:
1、任何平台卖假货是不是都有机会成为拼多多?
2、为什么是拼多多成功了?拼多多除了假货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其实,从拼多多的发展历程来看,拼多多是一家实力非常强劲的公司,过去几年它的发展速度惊人:
拼多多早期在没有投入任何广告的情况下就在短时间内获取了1200万用户,这一点与黄峥一开始创业做电商代运营公司时所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2016年7月,拼多多获得了腾讯的投资,从此拼多多正式成为腾讯大家族的一员,同时这也意味着拼多多获得了微信的巨大流量入口和白名单。
2个月后,拼多多和拼好货宣布合并,用户总量破亿。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微信在这一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像58同城、携程、艺龙、京东…都获得了微信同样的扶持,却没有看到这样的发展速度,这里面是有我们值得思考的东西的。
由此看来,说拼多多是一家实力强劲的公司并不为过吧。那么拼多多是凭什么能够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呢?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淘宝打假给了拼多多良好的发展机会
作为一个电商平台,首先需要吸引到大批的卖家入驻才能够产生买家消费的行为,这样一个交易闭环才能够完成,平台的发展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对于拼多多而言,如何获取到第一批卖家是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此时,由于阿里巴巴电商生态日趋完善,淘宝流量已达顶峰,阿里急需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在15年前后,阿里开始加大打假的力度,一些商家由于种种原因被清除出阿里电商生态。这些商家一时就找不到生存的土壤了,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就在这时,拼多多出现了,拼多多无一例外的接收了这一大批卖家,解决了自身招商的问题。
第二:拼团模式成就了拼多多
其实,团购这事儿并不稀奇,因为团购也就是所谓的拼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朋友几人一起约着去逛商场,然后走进一家衣服店,你和朋友几个人都看中了同一款衣服。就和老板说,我们多拿几件,老板给个优惠价呗。这时,老版会装作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说:好吧,那就给你们一个优惠价吧。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拼团实质上就是微型的批发。其实,拼多多之前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做团购业务,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团和饿了么在外卖领域的团购竞争。众多入局者最终形成了千团大战,场面一时非常壮观。但是阿里推出聚划算,给千团大战敲响了丧钟,大批公司在聚划算的打击下销声匿迹。只留下了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具备相当实力的公司。
拼多多这时候搞拼团能够畅通无阻是因为千团大战的结束,没有人玩团购了,资本这时也非常冷静,留给了拼多多非常大的空间。
第三:拼多多的“消费降级”
如果拿拼多多和淘宝、天猫、京东相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区别。阿里系的淘宝就像一个大杂烩,里面鱼龙混杂,但始终没有触达到广大的4线乡镇人群;天猫和京东类似,主要针对一些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覆盖面有限;而拼多多则不一样,拼多多巧妙地避开了这些人群,主动去触达那些借助于微信刚刚开始上网的用户,这是一片没有人在做的蓝海市场。
这时,微信的作用就非常关键了,一方面微信的用户量逐渐接近十亿,也就是说只要在中国上网的人群全部都被微信囊括在内,而微信这时最大的增长点恰恰就是那些4/5线城市乃至乡镇用户。他们逐渐学会使用了微信,拼多多借助于微信就非常方便的获取了这巨量的用户。另一方面,微信支付作为一项基础服务也给了拼多多良好的发展条件,因为拼多多不用在教育用户网上支付以及网上购物。并且拼多多的低价商品非常适合于这些刚刚上网的用户群体,这样的搭配简直天衣无缝。
拼多多的“消费降级”正式这些用户的消费升级。
第四:微信社交电商的必然性
拼多多成立前几年,正是微信急速发展的几年,这一时期的微信用户量呈指数级增长;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也在不断攀升,微信成为了智能手机上必不可少的应用软件之一;随着十亿级别的用户量形成,基于社交的新商业模式将必然诞生,社交电商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催生的。
拼多多非常好的利用了这一趋势,接入微信后就一直致力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探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拼多多APP中无处不在的分享、各种花样拼团…借助于这样的趋势拼多多顺势崛起了。
第五、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深刻认识
黄铮曾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意是这样的:假设能让前端消费者多一点耐心及和其他人协调的愿望,放弃一部分所见即所得、现在马上要的冲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利用人和人推荐、人和人之间关系、兴趣的相似点,做人以群分的归并,把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归集成有一定富裕度的计划性需求。这种需求的归集度也许没有像沃尔玛这种半年期的批量订单那么大,但也是够让工厂一条产线经济地运转。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把一个大的沃尔玛订单拆成50个小的批量订单,后端的生产也就可以摆脱对沃尔玛的依赖,改变原有授权产商全量计划生产的模式,进而由几十家有生产能力的厂商来市场竞争,这个按各种不同需求归集的50个批量订单。
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流通侧线上高度市场化和生产侧刚性计划的矛盾也就能缓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计划性的需求和更多市场的供给侧相融合。前后端信息会更全面的打通,消除需求和生产的错配,更是帮助我们传统的生产摆脱对传统类沃尔玛商超的依赖,能在需求的差异化批量归集中找到自身的差异化,实现真正的供给侧变革。从刚性走向柔性,从同质走向有差异有特色,从滞后的计划走向与需求同步的半市场化。
这些其实就是黄铮对于拼多多本质上的解读,也就是说拼多多和淘宝、京东在本质上就不是一个物种,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电商视角去观察这样的一个新生事物。
总结一下:
拼多多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假货”横行而成就的平台,它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导致的结果。这里面至少包含了阿里赐予的机会、恰到好处的拼团时机、拼多多的降维打击、基于微信的社交电商的必然性以及黄铮深刻的思考,这些因素构建的价值网才是撑起拼多多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