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如何“学习”,从认识“学习”开始
大家平时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这类人?自大学毕业后,就很少主动学习,除非是工作必须,否则都很难购买书籍主动学习;不仅不会主动学习,有时候甚至会“拒绝学习”。
我曾经多次劝我的一个朋友花些时间学习盲打,未果。他拒绝的理由是:“我玩游戏这些年,早已经学会了不用看键盘就可以打字,而且打字速度很快;学习盲打还要使用正确的指法,这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我还多次劝我的另一个朋友花10分钟学习一下Google通配符的使用,未果。他说:”不用Google我也一样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啊!”我发现劝别人学习一项必要的技能真的很难,后来我想弄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发现人们“拒绝学习”的根本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原因:
- 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
- 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
- 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会学习是某种程度的重生
如果说,车是人类双腿的延伸——让人类走得更遥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让人类看得更清晰,计算机时人类大脑的延伸——让人类计算更快更精准…那么,学习就应该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让人类拥有更多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这仅仅只是成本,并未考虑收益;实际上,学习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人如果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那习得的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他就跳出了原来生存的世界,从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比如,一个人如果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就比那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他们深刻体会到: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重生了一样。
事实上,有一种群体比其他人更有机会体验这种“一生经历许多辈子”的诡异感受。比如说,演员。大家都知道那些从影几十年的演员,往往是因为演技过人,所以才一直红;而他们过人的演技更多来自勤奋而非天赋——在每一部戏中他们都会用尽一切办法去了解他们所饰演的角色。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演好一名拳击手(《愤怒的公牛》),先在几个月内增重30KG,而后又在几个月内减重30KG。梅尔·吉布森为了拍好《勇敢的心》,曾经花费几年时间去图书馆“做功课”。艾德·哈里斯为了演好贝多芬(《复制贝多芬》),花了好几年时间打磨自己的琴艺,揣摩贝多芬的心迹。刘德华为了演好《阿虎》,只在能自然地流露出虎落平阳的神态这一点上,就自愿挨了许多顿打…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演员变化最大的其实不是年龄,而是眼神——愈加深邃;因为他们每演一部戏,就相当于重生了一次,既然如此,他们不知道重生了多少次,眼神很难不深邃、不透彻。
深刻认识“学习”的两个真相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一旦因学习而改变,就无法还原了。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在一瞬间就会根深蒂固,无法铲除。就好比,那些学过概率统计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掏钱买彩票的;因为买彩票这种行为在他们眼里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但与此同时,彩票却是地球上最畅销的商品(没有之一),可见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了解那些重要的知识。
“学习”的重要起点: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可以让你了解习得技能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生长的趋势。那些拒绝学习的人可能不知道他们当初因为不肯花时间学习而导致他们实际上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所有人获取知识的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什么是“体验”呢?
所谓“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当我们看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由此,我们知道故宫是宏伟的、《欢乐颂》是悦耳的、氨气是难闻的、湘菜是可口的,钻石是坚硬的……我们就是这样依靠五官来初步认识世界的。可以想象,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彻底了解熟食对肠胃消化以及身体健康的好处,需要跨越怎样的时空——火的获得和使用是最大的限制,而对火的认识,从恐惧到驾驭的时间又无比漫长。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有一次和我讲过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儿,实际上是他的一件糗事儿。他说他在读初二的时候,就逐渐发现了父母工作原来真的很忙,原因是自己好几次晚上回家,家里都没有煮饭。有一次回家,他决定自己煮一次饭给父母吃,没想到父母回到家后也是哭笑不得。原来我这位同学没有把米放到电饭煲里面的内胆里面煮,而是直接放在了外壳里面了。最后饭没有煮好,电饭煲也就此光荣下岗了。于是,他们家那晚集体下馆子去了。
我估计这位同学这辈子都记得要把米放在电饭煲的内胆里面煮了,这就是“试错”。试过之后,发现错了,以后就不再犯了。当然,也许在试过之后,发现不仅没错,而且很正确,那么就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一项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试错”是如此重要,以至在古代,“教育”是要靠鞭子的——做对了,可能会有奖励,但做错了,一定会受到惩罚。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父母把惩罚当作主要的教育手段。
“试错”往往需要勇气。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
参见《今春的两种感想》(《鲁迅全集·第七卷·集 外集拾遗》)。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
“观察”扩展了我们的学习范围。我们依靠观察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马云曾经在某档创业类节目中说过”我从来不研究别人是如何成功的,相反,我经常研究别人是为什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偶然性太大,难以捉摸,而失败的主要原因无非就那么几种。“
无论是”体验”、”试错”,还是”观察”,都有局限。首先,大量知识无法通过”体验”获取。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没有人有能力去亲测;其次,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例如,一位股票投资者,一般不会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一旦犯错后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有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观察”获得。例如,历史研究者无法目睹几百年前的历史,最贴近的”第一手资料”也不过是遗物;人类在数千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太空都只能靠肉眼,望远镜发明以后才稍强了一点,但即便如此,很多东西(黑洞等)仍然无法直接看到。
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让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由于没有“阅读”能力,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很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特里·伯纳姆和杰·费伦在《本能》一书中提到,啄木鸟可以本能地采用最优算法获取食物,而一位麻省理工大学的数学博士面对同样的问题却不见得可以迅速解决。啄木鸟的小脑袋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是从何得知觅食方法的呢?答案是:通过基因遗传。
其实我们人类在很长时间内也是通过基因遗传积累经验的,但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一下子挣脱了基因遗传的禁锢;我们不再依赖基因遗传,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并存储信息、获得知识、传播经验…现在我们已处于人类历史上进步速度最为惊人的时代,个人认为”日新月异”这个词已经无法表达这样惊人的发展了,”分新秒异”都不过分。
发展到现在,文字的传播已经前所未有地方便、容易。可以说,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文字处理软件、网志程序(Blog Engine)、搜索引擎……无数新技术使文字、经验和知识的记录、传播、共享、检索变得非常容易。今天,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识,就可以“出版”自己“体验”、“试错”、“观察”的文字记录。知识共享的精神被前所未有地发扬光大,其最直接的也是意义最重大的产物当是免费的维基百科。今天,只要拥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博士”级的知识量。
学会“学习”的主要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已经能够思考,但局限于已掌握知识的数量,当时的人类很难正确地思考。
托马斯·叟曾经这样慨叹:“达尔文不仅是生物学上的,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界标。”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几乎是我们所能知道的第一个可以跨越几百万年的时间,并彻底摆脱“个体感知”局限去“正确地思考”问题的人。他也使得后来无数的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一种突破人类个体局限的系统的思考方法——科学方法。
参见《学问与决策》(Knowledge and decision,1980),第98页。
个人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那些历史上伟大的学者都有自己内心的恐惧或者敬畏,他们也一样要面对未知——即便他知道得比与他同时代的所有其他人都多得多,可他已知的一切与未知的一切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对此,托马斯·叟的类比特别精巧:“在茫茫而又无限的未知空间里,我们的‘知识’只不过像其中的星球一样,而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隙比那些星球本身不知道大出多少倍。”所以,我们需要“信仰”、“希望”、“爱”、“奇迹”,甚至“怪力乱神”等被学者们称为“必要之幻觉(Necessary Fiction)”的东西去填补这些空隙才能心安。
既然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够做到无所不知,那么,开启心智、正确思考就是更值得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的了。
学会“学习”的主要障碍–经验局限
有一则预言故事,后来大家都称之为“心理学101”的故事。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顶上挂着一串香蕉。实验人员准备了冰水,一旦有猴子碰到香蕉,马上就会有冰水浇向所有猴子。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导致所有猴子都被冰水浇,之后每只猴子经历过几次同样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不再试图去拿香蕉了。
然后,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出,换进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自然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还没等浇水,其他四只猴子就对那只新来的猴子一顿暴打。新猴子挨了几次打之后,也不再试图去拿香蕉了——怕挨打。
如此,实验人员再把第一次实验中留下的四只猴子中的一只换出,换进另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想要去拿,当然,一切如前,等待它的是其他四只猴子的一顿暴打。最后,这只新来的猴子也不敢去碰香蕉了。
最有趣的是,上次挨打的猴子,这次出手最重——其他猴子也许是出于自卫,但这只猴子肯定是出于报复,因为它并没有被水浇过。
一段时间后,最初的五只猴子都被换走了,剩下的五只猴子并不知道冰水的存在,它们只知道一件事情——谁要敢碰那串香蕉,就要遭到一顿暴打。当然,它们的行为与自卫无关,全都是出于报复!
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但这个故事真正让我们看到的是,在知识正确传播的过程中,语言、文字以及逻辑思维有多么重要。
因为没有足够精巧的语言,也没有可以使用的文字,那些猴子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发展出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不用说“正确地思考”了,所以,猴子们最终都不可能搞清楚香蕉和冰水是什么关系,只是得到了一个结论——香蕉是不能碰的——至于为什么不能碰,却被完全曲解了。只看结果,不究原因,或者乱解原因,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想法和做法啊!正所谓“经验主义害死人”。
经验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者,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获取知识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经验”在一定的层面上是适用的,不能否定它的重要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局限。
总结一下:
这篇文章,我和大家探讨了关于学习的那些事儿,我分别从“学会学习是某种程度的重生”、“学习的两个真相”、“学习的基本途径”、“学习的主要手段”以及“学习的经验局限”等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学习,学会学习。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对自己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朋友看到,感谢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