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摆摆网 > 问答 > 淘宝 >

阿里收购一家死一家(阿里收购什么死什么)

栏目:淘宝   时间:2022-10-27 16:52

阿里收购了哪些公司

和阿里近期收购以穷游、虾米为代表的一批小网站相似,酷盘也属于个人用户数量级别庞大,但商业模式并不明晰的企业。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公司拥有自己的云存储业务,其本身既有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也有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但在产品线调整中,阿里云个人存储版块被弱化,主攻企业级业务。 9月25日上午,阿里巴巴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已正式收购个人云存储软件酷盘,在公告中显示,未来酷盘团队将协同阿里集团的用户体系和数据应用场景,共同打造“个人云”服务。阿里巴巴与云存储应用酷盘的收购谈判行已结束,阿里巴巴已成功收购酷盘,并且将很快公布消息,收购后的酷盘仍将保持独立运营,预计消息将很快公布。据悉,阿里巴巴与酷盘的并购谈判已持续很久,今年5月,酷盘CEO顾志诚就表示,酷盘正寻求C轮融资,目前正在和几家谈融资事项,洽谈中有一家为阿里巴巴,但一切并未最终敲定。酷盘成立于 2011 年,由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和网际快车 CEO 黄明明共同创办。2011 年曾获DCM领投的B轮投资,共计 2000 万美元。之后黄明明出任酷盘董事长,一年前黄明明淡出公司管理,基本退出酷盘,目前酷盘内部运营由顾志诚负责。其公布的数据显示,酷盘目前拥有 1500 万用户,其中超过 300 万的移动端用户。自 2012 年起,酷盘战略重点转向移动设备。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酷盘CEO、暴风影音前创始人顾志诚将和及其团队一起加盟阿里巴巴集团。不过,酷盘和阿里巴巴均未透露太多融资细节。据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此次收购价格低于B轮融资时的估值。而酷盘方面接受这个交易,主要也是看到百度和腾讯在这个领域不断做大,因此对于酷盘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交易。同时,10T 空间的最新空间策略在今天凌晨正式开始执行,也就是跟阿里刚刚推出的“来往”进行绑定,只要注册“来往”,就送 10T 酷盘空间。收购理由:和阿里近期收购以穷游、虾米为代表的一批小网站相似,酷盘也属于个人用户数量级别庞大,但商业模式并不明晰的企业。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公司拥有自己的云存储业务,其本身既有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也有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但在产品线调整中,阿里云个人存储版块被弱化,主攻企业级业务。因此阿里对个人云存储起家的酷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国外最为成功的云存储平台当属来自北美的Dropbox,酷盘无论是在服务方式、设计理念方面,还是盈利模式方面,都与Dropbox极为相似。在经营模式上,Dropbox一直走着"免费试用+高级服务收费"的路线。但对于早已习惯了互联网"免费午餐"的中国用户而言,模仿Dropbox,似乎难以在国内形成主流。 这是国内中小云存储公司遇到的同样问题,用户最依赖的资源分享功能,需要云存储公司为此付出大量的服务器硬件和带宽资源。这样的烧钱业务很可能将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淘汰出局。加之相关部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正在增大,曾经显赫一时的115网盘就在这方面遭遇了危机。因为,对于酷盘来说,能卖掉就好。
阿里收购的公司,从领域上可以划分为:搜索引擎类、本地生活类、电商服务类、社交与移动互联网类、文化传媒类、金融类、物流类 1、搜索引擎类:雅虎中国,搜狗2.本地生活类:口碑网、美团、快的打车、高德地图3.电商服务类:中国万网、宝尊电商、深圳一达通4.社交与移动互联网类:微博、陌陌、UC浏览器5.文化传媒类:虾米网、优酷土豆、华数传媒、穷游网、酷盘6.金融类:恒生电子、天弘基金7.物流类:百世物流、星辰急便、日日顺物流、新加坡邮政 其他的还有广州恒大俱乐部,中信21世纪,文化中国,银泰商业等。
阿里收购了哪些公司

高管意外身亡,阿里大文娱也摇摇欲坠?

2月23日,阿里大文娱公关总监张威被网络爆出跳楼自杀。一时间消息震惊了互联网。随后,家人证实了去世的消息是事实,不过并没有透露离世的原因,并表示希望能够尊重死者,愿对方能安静离开。现如今在阿里大文娱媒体群中已经找寻不到张威的名字,而对于张威是否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自杀阿里也并没有做出回应。不过不可否认,张威的离开,让本就摇摇欲坠的阿里大文娱更是雪上添霜。同样发展 娱乐 ,这几年阿里大文娱发展明显不如腾讯 娱乐 。为何拥有雄厚的资产,在互联网顺风顺水的阿里,却在文娱方面遭遇了滑铁卢?阿里大文娱成立之初,曾被马云给予了厚望。马云在内部会议中说,阿里做大文娱业务是为了阿里的将来考虑。阿里不能仅靠电商这一块业务,因为未来的人们的需求主流主要集中在 娱乐 和 健康 两方面。所以阿里大文娱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文娱业务把流量导入到阿里旗下的电商,并且能和腾讯等对手抗衡。为了让阿里大文娱迅速壮大,阿里投入了血本进行收购。2013年,阿里收购了虾米音乐,并且成立了数字 娱乐 事业部,也就是阿里大文娱的前身。在同一年时间里,阿里又把天天动听、UC、文化中国,入股足球俱乐部恒大足球等买入,让其很快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国内文娱界的领军人物之一。2015年,阿里又花了4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网站排名第一的优酷,再一次扩大了文娱的板块。在视频业占领一席之地后,阿里又马不停蹄地成立了阅文,让 娱乐 版图不断完善。2017年,随着阿里成功成立 游戏 事业群,阿里的大文娱板块彻底完善。短短几年时间里,阿里就从无到全,把文娱项目一个都不拉的收购补齐,轻松覆盖了 娱乐 领域。至此,阿里影业所有成员都已经到位,阿里大文娱也正式壮大起来。凭借永远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两个音乐播放器平台,阿里一度 掌握了超过60%的中文歌曲独家版权,占据市场中的老大地位。影视、文学、 游戏 、数字 娱乐 全方面占领高地,加上阿里这个背后大金主,怎么看,未来的 娱乐 行业都是阿里的天下。谁也没想到,虽然阿里并购了虾米、优土等强势流量,却没能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反而最近几年,优酷让出了视频第一的位置,逐渐被爱奇艺、腾讯视频取代。虾米音乐则在今年年初宣布正式关闭,成了大家心目中岁月的眼泪。可以说,这些曾经各自领域的王者,被阿里收购后,并没能绽放出新的光芒,反而要么是萎缩消亡,要么就是被合并消失,优酷土豆如此,天天动听虾米也是如此,根本没有一家被发展壮大。说实话,从始至终,阿里文娱的配备都是顶尖的,堪称王炸组合。要钱,阿里集团根本不缺,随随便便一季度就烧掉64亿元人民币。要集团支持,也鼎力相助,五年期间,阿里大文娱先后换了3个总裁,10个核心高管,阿里元老、职业经理人、新生代能将,都被派到大文娱助力,力图让大文娱快速发展。要理想主义和行业深刻理解,先后邀请到高晓松和宋柯等顶级音乐人,还有影视业鬼才徐元翔。要好的投资项目,优酷、虾米,每一个都是当时业界的翘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阿里大文娱却在不知不觉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归根结底,就是阿里大文娱没有灵魂人物,甚至让不懂影视行业的樊路远执掌阿里大文娱。文娱行业本就是一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地方。没有一定职业背景,注定了无法深谙其内中规律。所以这些年,阿里没少投钱,结果优酷的爆款剧越来越少,热门综艺更是一个都没有。虾米的独家版权也不断减少,最后不得不关停。游戏 更是拼不过网易和腾讯,就没有一个爆款 游戏 出现。当然,阿里大文娱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想要的太多,能把握的没有。阿里大文娱从创立开始,就不是奔着做好影视业、 游戏 业甚至音乐产业去的,而是为了终极电商倒流。所以纵然阿里大文娱阵势强大,不过轨迹偏了,意味着路就走得不对。无形中,不经意间忽视了内容产业的发展,结果导致阿里大文娱无法做大做强。譬如说,爱奇艺、腾讯做剧、做综艺,更多的目标是希望好看,能尽可能多地吸引流量。但优酷并不是。之前优酷曾推出一档《日出之食》综艺节目,做 美食 的同时,又把盒马鲜生植入其中。整个节目在讲的所有食材,都和盒马有关系,目标是希望把盒马的销售收入都有一定的提升。植入无论多么自然,都让人觉得感觉是 美食 里面掉入了头发,犯膈应。抱着这种心态做内容,音乐也好,综艺也好,哪怕电视剧,甚至 游戏 ,都很难打动观众,更别说会多出彩了。自然而然,内容上不吸引观众,也很难吸金。 不过阿里虽然不缺钱,但再雄厚的资产也架不住大文娱持续亏损。2018年,阿里大文娱亏损高达214亿元人民币;2020年虽然亏得没有那么多了,但第四季度依旧亏损了24亿元,堪称阿里业务板块中的亏损王。尽管马云最初料到文娱会亏钱,甚至放言说:“亏十年也无所谓”。不过看已经悄无声息的uc板块,还有以及关停的虾米音乐,感觉阿里在文娱烧钱这条路也走的底气越来越不足。对于阿里大文娱来说,当务之急或许是找个懂文娱又懂互联网的人挑大梁,专心做好内容。等有流量了,再去想引流的事情,或许大家都会轻松许多。或许,像张威这种因为工作压力大自杀的悲剧,也不会再发生。. END .参考文献:《谁来拯救阿里大文娱》:高鸿浩【文| 玖月 】【编辑| 歌】【排版 | 王大可】
高管意外身亡,阿里大文娱也摇摇欲坠?

惨惨惨!一天烧掉3700万!生鲜电商大逃杀

过度烧钱的战争里,从来都没有赢家。共享单车,打车出行,教育培训……不过,跟生鲜电商比起来,它们都是小儿科!生鲜电商,一天烧掉3700万电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恰恰相反!电商领域,就没有好做的生意,生鲜电商尤为如此。昨天(8月30日)晚间,即时生鲜电商叮咚买菜发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叮咚买菜Q2净收入为46.5亿元,同比增长77.9%;经营亏损为19.376亿元,同比增长14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为人民币17.285亿元,同比增长142%。月均交易用户为840万,同比增长39.1%。叮咚买菜的友商,也是主要竞争对手每日优鲜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财报显示,每日优鲜Q2净收入为18.945亿元,同比增长40.7%;净亏损14.332亿元,同比增长321.8%;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调整后的净亏损为8.889亿元,同比增长173%。更致命的是,每日优鲜二季度毛利率仅为7.5%,较去年同期的21.3%大幅下降。仅仅是第二季度,叮咚买菜亏了19.3亿,每日优鲜亏了14.3亿,也就是说仅仅这两家生鲜电商,一个季度就亏了33.6亿。以二季度总共91天计算,也就是说,仅仅这两家生鲜电商,每天就要亏掉3700万。烧钱程度,堪称恐怖。资本市场上,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每日优鲜,上市即遭破发,离11美元的最高价已经完全腰斩。叮咚买菜上市首日没有遭遇破发的窘境,可能与融资规模剧减有关。在上市前夕,叮咚买菜临时决定大幅下调公开募资规模,将在美国上市的融资目标降至原先的四分之一左右,即至多融资9440万美元,比原计划融资的3.57亿美元下降了74%。上市第一天,叮咚买菜给出了一组在资本市场罕见的数字组合:总股本2.36亿,流通股却只有370万,即流通数值只有8000多万美元,不到1.57%的流通股。这样,即使破发,也很容易被资金轻易拉回。生鲜电商大溃败为哪般?生鲜电商诞生于十六年前。2005年,易果网成立,这是标准意义上的第一家生鲜电商平台。那时,类似的业务甚至都没有正式的名字,人们把它们叫做超市电商,有人称之为食品电商。易果网虽然是生鲜电商的鼻祖,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后来被阿里收购。此后的几年期间,陆续有许多生鲜食品电商诞生,但这种模式并未获得市场的过分关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电商平台,服装,家电,电子产品才是主流,谁会去网上买菜?2012年,联想进军农业板块,当时徐正,也就是每日优鲜的创始人还是联想的IT男,他放弃了IT工作,去农业事业中沉淀了三年。徐正看到了农产品在流通中的痛点,同时也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生鲜市场线上的巨大潜力。2014年,徐正创办了每日优鲜平台。他六岁的儿子问他:“班上的小朋友都说你是农民,卖菜的”。他一笑,“卖菜的怎么了,卖菜也能成为亿万富翁。”2015年4月,以独创的社交拼团为核心模式,主打百亿补贴、农货上行、产地好货等的平台成立了。没错,就是拼多多。就是自营卖水果,那时还叫拼好货。不过,拼多多后来转型做了电商综合平台。活得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当属每日优鲜,后来叮咚买菜,朴朴买菜,还有社区团购的兴盛优选等平台相继诞生。新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最终活下来的也只有几家,譬如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现在来看,他们活下来了,但活的并不好。要么被淘汰,要么每天巨亏。同城生活已破产,食享会总部人去楼空, 十荟团也曝出裁员,被收购的流言。生鲜电商的生意为何如此难做?前置仓模式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生鲜电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前置仓、店仓一体化和社区团购。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都是前置仓模式,盒马鲜生是店仓一体化,兴盛优选是社区团购模式。什么是前置仓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每个门店都是一个中小型仓储配送中心,总部中央大仓只需对在市区内铺设的门店进行供货,就能够达到覆盖最后一公里的目的。和社区团购不同,消费者在下单后,商品将从附近零售门店里发货,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3公里内,30分钟送货上门就成为可能。前置仓模式,虽然前期运营成本低,开店速度快,能很快形成规模效应,并且送货速度快,能满足城市用户高节奏的需求。相对于优点,前置仓缺点会被无限放大。流量费用高,履约成本也高,最关键的是,生鲜不同于一般商品,损耗费用更高。生鲜是特殊商品,对时间有严格要求,前置仓可谓是一杯毒药,生鲜电商不得不喝。这也导致生鲜电商长期处于烧钱的循环中,不可自拔。其次,生鲜电商的毛利率低下,也让其盈利难上加难。从2019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每日优鲜的毛利率分别为8.7%、19.4%、12.3%。而今年每二季度每日优鲜的毛利率仅为7.5%,几乎创下 历史 最低值。要知道,在A股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的毛利率超过90%,譬如白酒,医美类部分上市公司。业内公认的生鲜电商的毛利率赢利点至少为30%。不仅毛利率低,生鲜电商还要承担高昂的运营费用。以叮咚买菜2021年第一季度为例,该季度叮咚买菜的GMV为43亿,订单总额为6970万,履约成本为14.8亿元,其中有8.9亿元将支付给外包费用。这就意味着每完成一笔订单,叮咚买菜需承担21.2元的履约成本,其中12.7元将给到外包费用。据权威媒体报道,一个前置仓面积为300平米左右,每平方大致在辐射周边1-3公里区域,人员配比近25人,包括一位负责管理的站长、13名的配送骑手、3名分拣员、3名仓管,以及3人值夜班、3人负责水产方面。毛利率低,成本高,运营费用高,获客成本高,生鲜电商沦为烧钱机器,就不难理解了。生鲜电商玩家相继死去,靠烧钱活下来了几家。一个季度亏掉十几亿,每天亏掉1千多万,关键是还远远看不到盈利的曙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生鲜电商烧钱烧不出未来。作者 | 周松涛
惨惨惨!一天烧掉3700万!生鲜电商大逃杀

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为何一个个倒下了?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小说《双城记》开篇写过这样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都在奔向与其相反的地方。”当我们仔细体会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充满矛盾。前半句都是美好的,后而半句都是糟糕的。那么,他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语句来开始呢?因为他想表达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把他一百多年前说过的话放到现在来看,同样适合这个时代。 我们现在,也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也是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这个年代有它的好,也有它的坏;有让我们庆幸的地方,也有让我们悲观的地方。在这样一个时代,企业和品牌到底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所有企业值得思考的大命题。01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关门歇业的消息不断地传出来,很多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是特别乐观。比如:国外的东芝、乐天、尼康和家乐福,本土的新飞、夏利、达芙妮、大润发等,基本上是关门歇业了。那么,为什么这些曾经非常辉煌的企业都一个一个倒下了?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也想找出答案,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比如: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时候,诺基亚的总裁说“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我们却输了 ”;大润发被阿里收购的时候,其总经理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赢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呢?因为,大部分企业是被时代淘汰的,而由此见证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02新老基因的差距目前,还有一部分企业仍然活着,那它会不会代表未来?准确的回答: 现在活着,并不代表未来。那么,未来到底属于什么样的企业呢?我们通过研究以后发现,未来应该是属于新基因企业。那问题就来了,新基因企业到底是什么?新基因企业和老基因企业有什么区别?我们总结出四点:首先,观念不同。在思想观念上,我们现在所处的商业环境,实际上并不乐观。前一段时间的假疫苗事件,就是证明。其实,在我们周围,高达90%甚至95%的企业,都是属于老基因企业,他们思想就是利己主义,商人思维。认为“只要赚钱,干什么都行”。那么,新老基因企业在思想观念上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看到, 新基因企业更加强调利他主义,共享思维。老基因企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KPI怎么样?”KPI就是老基因企业的全部,也是他们员工的全部。而 新基因企业谈的更多的话是“我如何提高客户的幸福感”。它们对“极致”的理解也不一样。老基因企业是“因为赚钱,所以极致”,而 新基因企业则“因为亲人,所以极致”。它们对企业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老基因企业认为“企业就是工厂”,“设备、技术,再加上钱就企业的全部”。但是, 新基因企业则认为“企业是一个平台”,未来的发展模式是“平台+个人”,“平台+资源”,“平台+平台”。那么,它们又怎么看待“品牌”呢?老基因企业认为“企业做不大,怎么做品牌?”但是, 新基因企业则认为“不做品牌,怎么做大?” ,正好是相反的。这种观念的差距,对企业发展影响还是巨大的。今天,我就举两个品牌,第一个品牌是大名鼎鼎的索尼,第二个是国内的品牌极米。按理说它俩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索尼比极米大很多,但为什么用这两个举例呢?因为,在我的观念里面,索尼更像一个老兵企业,而极米更像一个新基因企业。这些年,索尼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业绩下滑,新品类的开创也不是特别顺利。为什么索尼会衰落?是因为缺钱、缺技术、缺人才和却渠道吗?都不是。 索尼衰落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观念问题,观念问题的背后是管理问题。索尼即将死就死在它的全球最具严格的KPI考核制度。如果你因为KPI而选择的一家企业的话,索尼确实是全球做的最好的,几乎无人能超越。但是,正是因为它们所谓的严格的KPI考核制度,把索尼拉向了衰落的道路。当我们打开索尼的官网的时候,他们还在谈论4K电视、液晶电视这些老品类,在老品类里面修修补补推出一些新产品。但是,我们再看极米的时候会发现,它推出的可不是4K电视,而是激光电视。激光电视是没有屏幕的电视。极米的电视就像一个机顶盒那么大,放在一个墙角,就能把整个画面直接投到墙上。即便是在白天,墙上投出来的激光电视的效果跟传统电视一模一样。大家可以思考以下,极米已经把激光电视研究到这个地步,并且已经上市了。而索尼现在还在主推4K电视,正常吗?应该来讲,激光电视在全球第一个在索尼诞生才对呀?!其次,产品不同。新基因企业比较注重品类创新,而且所做的市场大多都是小众市场。 而老基因企业,更喜欢大众市场,品类上不太注重创新,愿意在老品类里修修补补推出一些优化的产品。在我看来,宝洁可能更像是一个老基因企业。因为,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宝洁公司没有开发过一个新品类,这一点确实是让人不可思议。这么大的集团,人才济济,为什么长达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开发出一个新品类?这真的令人无法想象。第三,模式不同。新基因企业的模式会更加的新颖,甚至会颠覆传统,打破行规,而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我们在这里谈两个大品牌,一个是微软,另一个是亚马逊。微软曾经也是新基因企业,它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Windows系统,把以前的MSDOS彻底颠覆,就引领了新的PC时代。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革命的到来,微软却步步落后。首先,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比谷歌晚了一步,后来虽然推出了WP系统,但是这个操作系统和安卓比,应用方面差了很多,和苹果的IOS系统也没法比。不过,这可以原谅,因为谁都会犯错误的时候。但是,无法原谅的是,微软竟然把下一个操作系统也拱手让给别人了。那就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相比之下,亚马逊在这一块赶上了。亚马逊,这些年的创新举动令人敬佩。它们不仅开启了全球第一个无人超市,现在还开发了全球第一个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这本该是微软干的事情,现在却洛在了亚马逊手里。毋庸置疑,未来的汽车市场就是电动车的天下,而电动车背后就意味着智能汽车。对智能汽车而言,操作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意味着,亚马逊将会成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老大。这个价值何等巨大?难以想象!如果对未来做一个预测的话,将来超过苹果市值的公司很有可能是亚马逊。因为,亚马逊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敢于创新,敢于颠覆传统,已经走在了微软的前面,甚至可能走在了苹果的前面。所以,在我们的认知里,亚马逊就是一个新基因企业。第四,机制不同。新老基因企业,在机制上也有所不同。 新基因企业反应灵敏,行动有效。而老基因企业机制僵硬,反应迟钝。我们举个例子,格力和小米。前几年,从“董雷”的豪赌开始,它们两个企业就一直在掐架,没消停过。豪赌开始不久,格力就先推出了手机,本想抢一下小米的份额,但是遗憾的是格力手机上市后,效果并不好。现在,小米做空调,准备抢格力的份额。小米的空调能不能抢到格力的市场呢?我们认为很有可能。有一句话叫 “好空调,格力造” ,但是我们觉得 “新空调,小米造” 。小米的空调新在什么地方呢?小米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智能空调。虽然讲的是互联网空调,实际上就是智能空调,它的开启和关闭全部是语音控制,好多功能也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完全智能化。那么,为什么我认为小米能够抢到格力的市场?是因为小米走在了格力的前面,开创了智能空调的先河。小米这么多年建立的一个认知是非常有杀伤力的,那就是“高性价比”。空调的价格大家也都可以查到,只售2000块钱。一部好空调,又是智能空调,只有2000元。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下手去买的。所以,格力手机未必能抢得动小米手机的市场,但是小米空调很有可能抢得动格力空调的市场。按理说,智能空调或者互联网空调,应该是出自格力才对。但是,为什么格力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小米呢?相比之下,我们认为格力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对慢一些,它走在了小米的后面。如果从这一点来评价,格力更像是老基因企业,而小米更像是新基因企业。03未来属于新基因企业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你是老基因企业,还是新基因企业,其实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新基因企业不再创新,也会沦落为老基因企业。20年前,微软也是一个新基因企业;30年前,索尼也是一个新基因企业;50年前,宝洁也是一个新基因企业,他们现在都沦落为老基因企业。同理来说,老基因企业只要敢于创新,也可以变成新基因企业。因为,企业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说海尔,我认为它现在已经变成了新基因企业。它把整个公司改造以后,把公司拆分成2000多家小公司,每一个小公司都是独立作战体,大家合起来就是强大的联合舰队。我觉得这样机制下的海尔,它就是一个新基因企业。 基因一旦改变,命运随之改变,基因不能改变,那将厄运连连。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意识,一定要改变基因。
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为何一个个倒下了?

阿里巴巴又收购一家快递公司,它是想统领中国快递行业吗?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物质全球化时代,自从马云创业成功建立阿里巴巴,网购成为现在主要的购物方式。为了将人们喜爱的物品送货到家,为此接二连三出现快递公司,面对层出不穷的快递公司,选择一个良好合作伙伴太难,所以霸气收购为门下,这样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知道的快递公司就有很多,比如中通、圆通、申通、百世汇通、天天、顺丰等等,不管有多么家快递公司,领快递时总是门庭若市,可见网购成为大众人购物方式。既然是商家就需要考虑盈利,合作和自己经营还是差别太大,合作可以任性不服从,而自己的便可以随心所欲,谁又愿意受制于人,所以高价收购快递公司百利而无一害。我们都知道现在购物软件有淘宝、天猫、拼多多等,可是最受欢迎的还是淘宝,所以阿里巴巴前途不可估量。那个几年前徘徊西湖的穷小伙子,经过几年打磨已然成为中国首富,照阿里巴巴发展统领中国快递行业似乎能成为现实。我们购物考虑都是物美价廉、服务良好、快递迅速,自然包括包邮送货上门。本来购物都是货比三家,如果还需要自掏腰包付邮费,那么这家商店物品毫不犹豫不惠顾,纵然琳琅满目物品让人心动,可是如这样的商品比比皆是,浏览众多商店还怕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吗?网购比现实购物好在跨店翻找一样物品不累,而且弹指间就能找到,我想这也是人们热爱网购的原因之一吧。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收购快递公司,就不会让顾客自掏腰包付邮费,这样销量都会节节高升,生意也会红红火火,一家尚如此如果家家如此,经济总收入更上一层楼,这是需要聪明的经商头脑才能想到,难怪马云可以成为赫赫有名的富豪。阿里巴巴收购快递公司,也许它并不想统领中国快递行业,但实力摆在面前,这一天还是可能实现。
阿里巴巴不是想要统领快递行业,而是想拓展阿里商业帝国的版图。一、我国的快递行业中,邮政的地位永远无法撼动。我国国营企业邮政快递,应该是快递行业的龙头老大。虽然在三通一达成立之后,非常多人吐槽它速度慢、服务怠慢。但随着邮政快递内部改革,很快就高效率地更上时代发展,现在最远的地方只有邮政能抵达,给那些边远的地区送去同江浙沪一样的网购体验;最后一公里只有邮政能做到,无论山区农村,它都无条件送达消费者手中,这种不计成本的运输服务,是那些商业化的快递公司无法做到的,比如现阶段的丰巢新闻,就足以展现商业快递公司的唯利是图,那份快递员必须将东西送至对方手中的初心早已不见了。邮政的业务类型有很多,速度不能再成为诟病它的理由。所以,就算阿里收购那么多快递公司,也不能成为我国快递行业的统领者,因为国营快递企业“不计成本为民服务”的宗旨是商业快递公司永远无法做到的,即便它们“人多势众”。二、收购快递公司是在变相改变菜鸟联盟的本质属性。阿里巴巴收购快递行业的初衷是想要菜鸟联盟改名换姓,让它成为阿里私家驿站。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网站取得巨大营业利润后,为了提高用户的快递服务质量,就构建了由各大物流公司组成的菜鸟联盟,包括申通、韵达、百世、邮政等等,根据网购用户不同的地址,自动选择最好的快递公司。不得不说,有了菜鸟联盟的统一调度,实现了阿里巴巴和各大快递公司收益的双赢。但是问题也逐渐暴露,菜鸟联盟中有些服务不好的快递公司毫无意外地受到了冷落,因此在一些调度上不服从,矛盾一触即发。阿里巴巴干脆蚕食快递公司们的股份,只要阿里巴巴成为他们最大的股东,便能让矛盾消失。阿里巴巴除了邮政快递的股份权益动不了,对申通、韵达都下了“毒手”,不久将来,菜鸟联盟可能成为“菜鸟阿里”了。三、快递永远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命脉,阿里想要彻底掌控它。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之前就说过,快递将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了“京东物流”,现在的京东物流好评如潮,还能接下除去京东平台的商业快递之外的快递业务,为京东开创了一条另类的盈利渠道。阿里巴巴没有花大力气开垦物流通道,而是假借独营快递公司之手,想要靠钱去打造更好的快递模式。当它抓住快递命脉,就能肆无忌惮扩张它的商业版图,这才是阿里巴巴收购快递公司的最本质的目标。
其实阿里巴巴收购一家快递公司,并不能说是他想统领中国快递行业,而是从整体上来考虑阿里巴巴对于快递公司的使用或者运作应该是颇有心得的,站在战略的高度,阿里巴巴可能综合考虑过收购快递公司的可行性,所以他们最终决定收购一家快递公司来进军快递行业,那么对于阿里巴巴收购快递公司的具体原因,我认为可能是有以下几种:1、对接网上商城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起家于网络商城,从阿里巴巴批发网再到淘宝网,再到天猫商城,这一系列的网购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购物方式的认知,更方便了我们购物的行为,那么我们从网上购物之后,大多数都是由快递公司把我们购买的商品通过快递的形式递送到我们的手上,但是对于这么大的网络商城,阿里巴巴之前从来没有过一家快递公司,这次他收购了快递的公司,很有可能是对接自家的网络商城。2、大势所趋虽然现在的快递行业已经蓬勃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了,很多人甚至觉得快递行业有可能已经到了瓶颈期,但是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大数据系统也是非常先进的,他们很有可能从大数据当中得到了相关快递行业发展的趋势认知,觉得快递发展还有很大很长足的空间,因此在仔细思考之后,决定收购了这家快递公司进行发展。3、与竞争对手平衡最后一点原因可能是为了与竞争对手平衡,我们都知道,虽然阿里巴巴靠着网络商城起家的,但是随后起家的几个大型网络商城也比较多,比如说京东商城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竞争对手,而京东旗下就有属于自己的京东快递,这个时候如果阿里巴巴没有自己的快递公司的话,会显得与竞争对手不平衡,所以收购一家快递公司也是必然的。
阿里巴巴在此前就已经先后投资了百世、圆通、中通、申通等四家快递行业领头公司,如果再收购韵达股票,那么离统领中国快递行业,将下单、派送协同进行的那天就不远了,在电商这一行几乎就没有了竞争对手。
我觉得它想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快递网络,但是他的手伸的太长了,一旦让他做成功了,那么就会导致行业的垄断,对消费者而言还是不好的
阿里巴巴又收购一家快递公司,它是想统领中国快递行业吗?
[ 标签:]

  • 全部评论(0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