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摆摆网 > 问答 > 营销 >

个人自媒体的道路将在哪里?

栏目:营销   时间:2019-07-17 14:10




个人自媒体的道路将在哪里?
[ 标签:个人自媒体 ]

  • 全部评论(5
  • 1楼
    精彩抢先看 2019-07-17 16:40:49

    自媒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闲着没事乱写乱画消磨时间还行。要求标准太高,有专业经验的还行吧。一些人怎么做就是达不到平台的满意。不高兴了降分。



  • 2楼
    老猫看世界 2019-07-17 16:10:49

    这个需要自己研究,自媒体行业中也是需要多面手的,努力长本领吧,在你所在的领悟里杀出一条血路。



  • 3楼
    贵州李俊 2019-07-17 15:40:49

    我不知道在哪里,但只要自己认真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功。



  • 4楼
    欢乐一家亲66 2019-07-17 15:10:49

    如果你是纯粹玩票性质的,那只要开心就好,不用管访问量和收入的问题!如果你是以自媒体为职业,那必须原创,而且要有合伙人,也就是团队,一个人太累,而且收入有限!自媒体以后的路,就是精细化,团队化,宣传包装也很重要!



  • 5楼
    轻听夜语 2019-07-17 14:40:49

    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自媒体行业借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东风,已经从零零星星的尝试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圈,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内容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身自媒体事业,不断增多的自媒体平台之间开始较量,当然也有一部分自媒体组织化寻找出路,而愿意为这一切买单的企业和个人也在迅速增多。





    当我们回头审视,会不由自主地发问: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自媒体内容的价值何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者对自媒体趋之若鹜?自媒体的最终归宿是不是媒体化?现在的盈利模式能否持续?

    作为新生事物,自媒体行业还难以为这些问题给出标准答案,但马海祥可以肯定的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自媒体行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正负能量之间的相互博弈,将决定自媒体的未来走向。

    不管怎样,自媒体的探索还在继续,自媒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1、自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互联网进军传统行业的一大利刃是打破垄断和特权,自媒体就是媒体权力被瓦解后的产物。

    在自媒体出现之前,开办一家媒体需要大量的政策资源和经济实力,需要自筹载体(印刷品/服务器)、自找用户。

    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渠道出现以后,达到同样的目的你只需要几步注册,不要特权、简单快捷且没有成本,促使拥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尝试成为自媒体,而留给他们唯一的问题是:自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小道消息”是科技圈最受关注的自媒体之一,拥有数十万微信粉丝,每天推送的内容多为运营者个人对互联网行业的观察,以及所思所悟,和传统媒体相比,小道消息很少主动去发现新闻,也不经常追踪热点,更不会对某些领域进行密集、系统的长期报道,但这并不影响其受欢迎程度。

    小道消息看起来跨度颇大的内容,其实满足了不同的读者群体,我不能每天去发小道消息,那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更多的人期待我给他们带去一些对自身有参考的内容,我的内容必须独特,别人都在说的东西我不会再凑热闹。

    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优秀自媒体人们的普遍想法,圈内知名的其他自媒体人,比如程苓峰、魏武挥、葛甲、信海光,在内容运营上也都有强烈的个人烙印。

    概括而言,当下自媒体内容的差异化体现在:网媒以全面及时的消息见长,纸媒以详实丰富的事件追踪立足,自媒体的根基则是评论,注重思想和观点的自由传递。

    大多数自媒体人的个人性格都会在作品中流露,他们爱憎分明、立场明确、表达幽默,如果用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来衡量,这些作品或许大部分都是不专业的,但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每个人耗费时间去关注一件事,一定是想得到一个明确、清楚的结论,而不是迷失在所谓客观立场上堆砌起来的素材里。

    和传统媒体领域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并存的局面一样,自媒体领域有人见人爱的大V,也有专门为细分人群服务的垂直化自媒体,这些自媒体往往会从行业、职业、爱好等等维度去预设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通过转载+原创的方式为目标人群持续推送他们最关注的内容。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在内容上显得更为自由,这同样也是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马海祥觉得这也正是自媒体受关注的最核心原因。

    2、谁在做自媒体?

    羊年伊始,前央视主持人柴静的《穹顶之下》成为了第一个迅速爆红的公众话题,柴静虽非自媒体,但其脱离组织后大放异彩的光环却和诸多自媒体人相似。

    如今大部分自媒体人的前身份都是媒体记者、编辑、主编等等,离职做自媒体对他们来说就像零成本创业

    ,意味着工作不再有约束、薪水不再设上限。

    前《中国企业家》主笔冀勇庆便是其中一员,他在去年离开了这本知名的商业杂志,专职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冀勇庆告诉我们,他对现在的自媒体事业十分满意,其实做的事情与之前一样,仍然是生产优质内容。

    像冀勇庆一样,脱离媒体的人正越来越多,而在传统媒体内,暗流也一直在涌动,一位《经济观察报》的管理层曾向记者大吐苦水,他手下的不少记者把日常主要精力放在了个人自媒体事业上,这让管理他们变得十分困难,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与自媒体大趋势抗衡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媒体正在吸走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

    那么,吸引这些媒体人纷纷脱离组织、另起炉灶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自媒体事业意味着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与柴静类似,同样从央视出走的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一起广为人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他们都留在原来的体制内,想要按照个人追求做一款节目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如何为自己规划一个自媒体》的相关介绍)。

    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一段文本或者视频,都要经过“记者报选题-主编批准-多方采访-编辑组稿”等多个程序才能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流程上的条条框框,以及媒体对记者、编辑工作职责的详细划分,都会或多或少成为他们手脚上的镣铐。

    而在报道风格方面更是如此,知名自媒体人、山寨发布会创始人阳淼认为,“现在是一个媒体朋克兴起的时代,自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解构和反动。”在阳淼看来,传统媒体所谓的客观性,所谓的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都大大埋葬了媒体和媒体人的价值。

    自媒体人认为,媒体环境的变化为媒体从业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在传统媒体里写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文字、也不是读者喜欢的,那还有什么理由留下来?

    其次,自媒体事业意味着收入状况的改善,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大都年轻,因为媒体行业薪水的天花板十分明显,当一个人的资历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行业能给与他的薪水时,逃离也就顺理成章,而自媒体除了拥有宽松的报道尺度外,在收入方面的状况要远远超出传统媒体。

    可以说,传统媒体是讲究分工的,制定规则、明确边界,创作、编辑、校对、发行、渠道、运营、商务各个环节分别有人负责,但自媒体基本上是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工作,从工业分工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从自媒体人的角度来评价,这意味着摆脱了媒体的盘剥,获得劳动的全部收益,去年曾有自媒体人公开宣称自己月收入30万,虽然引来不少争议,但站在塔尖的自媒体人们,收入高于传统媒体是很普遍的。

    因此,人才从传统媒体业向自媒体业流动也就不足为奇。

    3、自媒体平台的混战,解构与重组

    大多数自媒体一样需要平台,甚至组织化。

    业内究竟有多少家自媒体平台,一时间很难计算清楚,去年最热闹时,以新媒体“界面”为代表,稍微有点名气的媒体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媒体计划,到处拉拢自媒体人,其实拉来拉去,每家建一个群,进去后发现还是同一群人。

    眼下,主流的自媒体平台主要分成四类:微信订阅号;门户自媒体专栏;百度百家、腾讯大家;虎嗅网、钛媒体(至于哪个平台比较适合做自媒体,我已经在马海祥博客《哪个平台最适合做自媒体》的一文中跟大家做个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除了上述四类,自媒体领域声名较响的还有WeMedia、界面等,前者是一个松散的自媒体人联盟,后者口号离落地还很远。

    为了争抢自媒体金矿,这些自媒体平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有过几次交战,但正如自媒体人所言,“想要留住自媒体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名。”既带不来名、又没有利的平台或将很难生存。

    在马海祥看来,微信订阅号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只提供基础设施,内容、粉丝、商业化都要自己来做,优点在于:渠道自控,一旦经营起来,粉丝、客户都在自己手里,后期获益较有保障,因为没有门槛,所以微信订阅号最受自媒体人关注。

    百度百家走的是平台模式,利用百度新闻为自媒体人导来不少流量,又在专栏页面搭载广告、由广告主承担作者的收益,这种模式有利于扶持优质内容,知名自媒体人程苓峰曾在半个月时间就入账3万分成,因此,百度百家也吸引了很多优秀自媒体人的加入(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由百度百家来看自媒体的未来走势》的相关介绍)。

    其他平台则因为收入较少,都以品牌和印象里提升为主。

    对自媒体人来说,事业起步阶段需要借势各类平台打造知名度,所以,如今很多自媒体稿件都是多平台通发,同质化严重,但在发展壮大的一定程度后,平台对其的价值将会大大减小,自建渠道(微信订阅号)成为最好的归宿。

    拥有几十万粉丝的自媒体人葛甲就告诉我们:“对我来说,现在这些平台的价值都不大。”

    除了依附平台和单打独斗,自媒体的另一条路是媒体化,成立团队经营,据马海祥博客了解,不少自媒体人都有自己的秘书或者助理,有的甚至组建了一个企业来运作,这样有助于保证内容的持续生产,发挥规模效应,也便于商业化。

    不过,马海祥想问一句:组织化以后的自媒体还能叫自媒体吗?

    如果自媒体把传统媒体解构,目的是为了进行重组,那么自媒体浪潮或许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新技术、新理念对媒体业的一次组织调整。

    4、除了软文,自媒体还需要什么商业模式?

    作为媒体业的一部分,自媒体也要面临媒体的共同难题,那就是变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自媒体行业最引诱人但也最受外界诟病的是其商业模式(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自媒体的商业前景及商业价值》的相关介绍)。

    自媒体的第一桶金来自企业的公关部门,软文为主、广告为辅,以科技领域为例,最近两年,大部分大的科技公司都把自媒体和媒体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内容更加可控,所以很多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为每篇软文买单的代价从数千到上万不等。

    一位电商企业的公关人员告诉我们,自媒体的兴起为企业的公关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难题和挑战,在他看来,一些优秀的自媒体确实能带来品牌效应、销售促进,但“花在大多数自媒体身上的钱更像是保护费,只是为了维护关系”。

    这个现状代表了一个问题:自媒体的商业价值究竟在哪里?

    现在自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垂直化、专业化的趋势,细分领域的读者价值也是可观的,但如何与广告主的需求相匹配仍然是个问题。

    马海祥认为,问题出在很多广告主仍然采用跟传统媒体互动的方式跟自媒体互动,所以出现投入和认知的错位,自媒体可以给予公司的是策划角度,新的触达用户的方法,和新形势下的包装方式,这些价值现在很多被浪费了。

    自媒体创新商业模式任重而道远,在马海祥看来,自媒体盈利可以走六条路:①、广告模式;②、猎头模式;③、出书模式;④、跨界模式;⑤、粉丝包养模式;⑥、投资人模式。

    但在另一位公关从业者看来,自媒体和媒体一样,创新商业模式挑战重重,而时下不好的迹象是,不少自媒体工具化,沦为了企业操纵舆论的前沿阵地和抹黑对手、进行公关大战的先遣军。

    总之,鱼龙混杂的自媒体行业,在解构了媒体的特权之后,亟待规范和重构秩序。

    5、什么样的自媒体才会有未来?

    随着社交媒体微信,微博的成熟,让更多的用户需要高质量的内容,但是原来的门户网站也好,垂直行业网站也好,很多内容都是为了做给搜索引擎看的,很多内容都都是摘抄,很粗糙,未来能够真正产生符合网友阅读习惯的精致内容的网站,特别是垂直行业网站,非常有机会做大做强。

    (1)、内容不要只局限文章,图片,视频,长视频,音频等等结合起来的文章更吸引人,要为现在的用户使用习惯去生产内容。

    (2)、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想做平台,但是现在是小而美的时代,专注某方面内容的小而美的公司非常有机会。

    (3)、个人如果专注某个非常小的领域,哪怕针尖那么大的领域,不断深入做下去,也许未来的威力不会亚于一个大的互联网公司。

    (4)、个人要做品牌,但是要结合你擅长的领域和你未来要盈利的领域来做。

    (5)、个人品牌,自明星解决的是信任问题,解决了信任问题后,一切都非常容易实现超高价值(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自媒体平台运营的九大原则》的相关介绍)。

    (6)、流量很重要,但是没有信任的流量价值要远远低于有信任的流量价值,比如马海祥博客说每天更新,你看不管我多忙 ,不管我写多少,我都每天更新,对这些读者来说就是个可信任的人,而且我每天只贡献干货,这样我的文章产生的流量是非常有价值的流量,真正被信任的流量。

    现在很多网站,公众号,APP等内容都是杂乱拼凑,很多相互矛盾,用户对这些内容是带着怀疑态度的,这样的流量不是可信任的流量,价值要小很多。

    总之,对于一个有未来的自媒体,马海祥认为内容和流量是最重要的,内容不要只局限文章,图片,视频,长视频,音频等等结合起来的文章更吸引人,要为现在的用户使用习惯去生产内容,流量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信任的流量价值要远远低于有信任的流量价值。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