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摆摆网 > 问答 > 营销 >

互联网社群搭建应该避开哪些坑?

栏目:营销   时间:2019-07-16 13:47
社群的设计、搭建、运维、变现中,搭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社群搭建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定位,选好平台和载体,吸引种子用户,贴上个性标签之外,社群还需要避开哪些坑,避免在社群构建过程中陷入低效率模式。

互联网社群搭建应该避开哪些坑?
[ 标签:社群搭建 ]

  • 全部评论(4
  • 1楼
    春花99 2019-07-16 15:47:00

    一是定位不准,社群的根本原则——基于共同价值观而聚集,单单商品是不能聚集人的,商品代表的价值和情怀才能聚集人。


    二是避免操之过急,社群运营是个缓于求成的过程,社群重在建立情感连接,这需要持续的价值输出,有效的互动交流,逐步建立信任,把用户变成粉丝,变成铁杆,变现才能有效进行。

    三世运营失当,没有合理的人员筛选,导致群里广告党、灌水党频繁刷屏,劣币驱逐良币;没有明确的群规则,导致成员交流不畅,找不到共同兴趣的朋友,沦为死群;没有及时活跃气氛,导致成员对社群失去兴趣,渐渐冷淡,甚至群内成员发生争执时处理不当,导致社群形象受损。


  • 2楼
    科技老炮儿 2019-07-16 15:17:00




    湿货:社群的那些事

    One:什么是(社)群

    社群,自古便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之说,更有“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之释意。

    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等)。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 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

    照这么说来,现在很多社群(特指基于IM产品)动辄数百人,岂不是造成信息过载?的确是的,楼主曾经对比过,一个二三十人的私密小群每天的信息量并不比一个两三百人的大群少多少,至少量级上面差不了太多。前者可以轻松每几百条,后者顶多就千来条。

    再计算下来,人均信息量更是非常接近。参考下面曲线图







    从上面的定性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社群活跃与邓巴数的关系。过量的人和信息,低效的传播,对于自己需求的信息获取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

    那是不是社群就一定要小为好?

    No,肯定是越大越壮才给力呢(别想歪)。

    上面说到的信息过载更多是体现在以IM为存在基础的社群中,各类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同步交互便捷高效,副作用也是过于直接,用户对信息没有回避的地方。

    对于异步交互的BBS、论坛等形式的社群,则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烦恼。但是异步交互太慢了,不利已社群成员的日常交流。一个群一个论坛?似乎可以,但是操作繁琐,加重用户成本。

    放眼现在的各种社群,普遍都是以IM群为基础,那好办,内嵌一个异步交互的插件,满足信息分流和扩展功能的需求,或者整个产品依旧是IM基础,只不过在群IM的基础上有更多集成功能,帮助用户分流和过滤信息,在不退群的前提下,有较好的社交体验,同步和异步结合。岂不美哉,于是脑补了一下场景原型图,以某信为素材,SDK的形式内嵌到IM产品。悬浮在IM场景中,H5web为基础,实现小范围的信息分类和异步交互,当然PC端也可以访问这个社群专属的H5,实现多端整合。

    (毕竟天真,看官莫喷)







    社群运营的一些总结

    One:三观要端正!

    任何群组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方向,群组的运营者要积极引导成员围绕该主题展开社交活动。当然这不是说百分比只能谈论一个方向的东西,而是这个主题一定要是这个群组一切社交活动的最重要部分,否则容易造成核心成员(往往输出价值较高的信息)流失,群组内容进一步走歪,渐渐整个群彻底变成吹水群或者死群。

    ① 运营者以身作则,带头发起符合群组主题的社交活动(可以线上讨论,也可以是线下分享会等)。

    ② 适度遏制歪楼走题的讨论。一般是直接中断,例如:亲们,我们这里是XX群,希望大家可以讨论个更多XX话题。这样的方式比较伤人,即使你话说的再好听,这种方式本质就是一种粗暴的不认同。更高阶的方法是巧妙转移话题,因为太高阶,所以楼主也不会。而且这个还要分场景套用。orz

    Two:人治还是自治?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大概说道社群的最高境界是全民自治,创建者(管理员)负责搭建和奠定社群的主题氛围、落实大方向的规则。随后在演变过程中,成员在社交活动中不断碰撞和融化,最终产生统一的群体意志:一种被社群成员高度认同,全员执行的思维方式。可以实现社群的自运营、自驱动。

    (楼主请说人话,谢谢)

    说白了就是,大家自觉遵守社群规则,无需管理员干预,即可正常开展社交活动,,并且可以不断进化出新的规则以应对外部、内部的变化。

    统一、协作、高效–此为自治。

    与之对应的人治,就是通过极少数(甚至是一个人)运营者的人格魅力,暴力手段(不是打架的暴力了啦,是强制执行的意思吖)去维持社群的运作。

    人治的社群有什么极端问题呢,部分群成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极容易变成社群管理者的跪舔党,其次与群主意见不合者,容易被飞机票。这其实和guo jia 管理一个道理嘛,再者,过度依赖管理者,容易出现群主少来几天,群就歪楼了的现象。

    当然,无论人治还是自治,都优劣的地方。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理应是趋向自治,因为IT圈倡导“去中心化”,抖机灵把这大杀器扯上了,看谁反驳我,233。而我在维持互联网交流圈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潜移默化这个理念。

    (((‵□′)) ,明明就是你懒得管理,嗯哼)

    那去中心化的自治和中心化的人治在运营过程中要怎样合理利用呢?

    前期:中心化的人治占主体。群主(管理员)要强势,活跃。深度主导、参与所有群里所有活动。营造氛围,制定规范,以身作则。

    中期:人治和自治并重。一方面,管理者需要持续运营话题,营造氛围,一方面鼓励成员参与互动。如果不好下手,可以考虑群友擅长的内容,来运营话题,甚至比较猥琐的手段,可以私下邀请相熟的群友“演戏”,当然这样的做法不提倡。万不得已不要乱用,伤感情的。

    后期:不了解,楼主自己都木有走到那一步。orz

    其实去中心化的自治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因为管理者的学识水平有限,经历有限,过度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最致命的就是,一旦中心暂时消失了,整个社群就很有可能瘫痪。去中心,可以提高全员的积极性,促进更多的参与互动。

    Three:有哪些好的运营方式?

    干货2:运营者要善于总结整理群里任何时候出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保证群员的分享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利用。

    举个栗子,看下图




    这是昨晚圈子里面某个问题的讨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可能大家都会在不同时候遇到过。但是今晚有人出来提问,并且也得到一些靠谱的回答,这时候运营者整理文本:

    PC端常用远程软件:

    灰鸽子、putty、QQ、飞鸽等。

    如果更细心的运营人员,可以自己补充一些软件特点介绍,甚至下载链接等,然后群共享给大家,似乎这个小小的讨论的价值就可以充分利用了。

    群里的讨论远不止这么简单,涉及到产品体验、设计等这些话题时候,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和灵感,这时候整理成文本的意义就更大了。

    干货3:拒绝没“温度”的广告,一切转发以“情怀”为基础。

    相信大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长久木有冒泡的同学突然就莫名其妙甩个链接,例如某某同学任职公司的新产品内测或者上线,求体验反馈,甩个链接,然后接着潜水,很不负责任是不是。

    拒绝没有温度的“广告”,不单止是广告,个人分享的链接也是如此。社群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情感。生硬的投放,没有感情基础,只会沦为笑话。

    一切转发以情怀为基础(艾玛,一不小心又装逼了,情怀,呵呵)。还是那个例子,同样是新产品体验,如果那位同学补充一句:关于xx方向的新产品,内测或公测上线,可以抢先体验,如果不足,找我吐槽。俏皮又不失礼貌,效果显然而得。

    对于知识分享型的链接,更是需要附上个人理解。这样不但让别人更容易了解你想传播的信息,一些总结的话还可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多同学看完一篇文章,让他一句话归纳核心点都说不利索(又在说自己,讨厌 – -)。

    运营者引导,必要时强制这样的规范落实,培养大家的习惯,后期就可以自循环,大家得益,何乐而不为。

    干货4:讨论分时间,该干嘛干嘛

    这是楼主在一个群组体验时候发现的好方法,这个群也是某个垂直领域的社群,成员几乎都是在职人士。群主规定,工作时间,禁止灌水,只能严格讨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休息时间才能聊天。一方面,在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群里得到高效解决,二来维持了群的正常运作。倘若整天水,相信很多人都受不了屏蔽了吧。

    干货5:线上线下缺一不可

    线上的交流还是线下的交流都缺一不可。更多时候是线下的欠缺。要维持社群关系链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见面谈”是一个必须的环节。线下社交的重要性可以在公众号回复:产品,查看一篇关于移动社交产品的o2o的文章。

    社群运营者要善于开展与主题相关的线下活动,丰富社群成员的体验,加深关系链的沉淀。例如互联交流圈一次举办一次线下分享会,未来肯定要有更多的线下活动。可以是分享会,可以是一次去参加培训、讲座,组队比赛等等。


  • 3楼
    丫蛋酱 2019-07-16 14:47:00




    1)社群成员不是越多越好。

    社群创建的初期,为了保证进群的都是忠实的种子用户,不能急于扩充成员。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群的人数都不能太多,人数过多一是不利于管理,而是会让一些高质量的成员不愿意发言,对社群的价值持怀疑态度。

    2)社群规则不是越严密越好。

    最近刚回答了一个关于如何管理群的问答,我给出的建议是人性化管理社群,同时设置好一定的群规,双管齐下才能维护好社群的秩序,创造良好的沟通和学习氛围。

    3)社群不是越活跃越好。

    有的社群管理者认为,社群里说话的人越多越好,事实并非如此,若只是单纯的刷屏,这个群离变成死群、广告群不远了。因此,群管理者需要策划好每天的有价值的话题,引导成员发表有质量的讨论。

    4)社群内容输出的维度不是越多愈好。

    当然,价值观最好是单一维度。社群内容输出的维度不一而论。在你的目标用户比较广泛的情况下,你需要大量的用户进入社群,再在社群中筛选核心用户,这个时候输出多维的内容输出更适合。但,如果你现在需要找到一批种子用户,那么建议你社群内容输出以单一维度好。

    以上!


  • 4楼
    老马识途 2019-07-16 14:17:00

    在社群搭建过程中,除了要最好定位,选好平台和载体,吸引种子用户,贴上个性标签之外,社群还需要避开几个坑,避免在社群构建过程中陷入低效率模式。


    第一是:没有首领(没有IP)

    所谓无首,简而言之,就是社群缺乏有影响力或者热心的群主或者社群管理人员。很多社群在构建的过程中执著于“去中心化”,觉得一个社群有所谓的领袖、有完善的管理、有规章制度是违背社群构建“去中心化”原则的,其实这是对“去中心化”的一种误解。

    社群构建的“去中心化”原则,本质上是指的社群内容和信息不再是由专人或者特定人群所规划生产,而是由社群中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也就是说,社群的“去中心化”主要表现在内容和信息上,同为了让社群成员更加积极参与、更顺畅沟通的管理和维护是没有冲突的。所以,一个社群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即使定位再准确的社群,假如没有人做管理,没有人维护社群的运转,那么这个社群的构建就不算成功,即使以后运行了,也不会长久,不可持续。所以社群不能是完全的“自组织”,它可以中心碎片化,可以组织网络化,但是不能摒弃管理和规章,而且需要在群主或者群管理上需要做出最佳选择

    第二个是:避免暴政

    所谓暴政,和无首恰恰相反,是指群主或者群管理过于强势,什么地插手,什么都想自己说了算。有些社群在构建的时候,由于定位为“大社群”,为了方便以后的管理,往往会制定严格的群规,但是越是严格的群规越容易带来争议,因为很多人并不喜欢一个群体性的组织有太多的约束,很对人都觉得自己加入社群是为了自由,享受乐趣,更不是处处被束缚手脚。另外还有一些社群是群主挥着管理人员“一言堂”,将自身置于群规之上,就好比封建社会的帝王一样,这就会给社群成员带来一种“暴政”的感觉,往往会奋起反抗,亦或快速退群。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