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摆摆网 > 问答 > 淘宝 >

阿里云回应被处罚(阿里云回应被处罚红)

栏目:淘宝   时间:2023-06-09 09:14

阿里巴巴被巨罚182亿,“二选一”开始算账了

雷慢说:2020年12月,阿里巴巴因“二选一”事件被立案调查;3个多月调查结束,今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处以182.28亿元罚款,数额之大,中国商业史上罕见。这一金额是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的4%所处罚款。据调查,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禁止平台内商家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并借助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二选一”要求执行,维持、增强自身市场力量,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定,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二选一”行为排除、限制了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竞争,妨碍了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影响了平台经济创新发展,侵害了平台内商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在商业领域,”二选一“远不止于此,不久前,雷慢刚解读了《外卖”二选一“第一案宣判》。更早前,也细数商业领域”二选一“种种现象。现贴一篇旧文:《 “二选一”风云 》数年来,“二选一”远远不止电子商务的商家站队那么简单,而是几乎延伸到电商上下游、产业链的所有领域。在其他领域,二选一也时有发生,比如外卖,被裹挟进去的包括商家、物流、用户等。中国互联网界最早的“二选一”是360和腾讯的“3Q”大战,发生于2010年,那一年腾讯给了它10亿用户两个选择:要么装载360软件的,而QQ会停止运行,要么卸载360软件,QQ才能登录。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二选一公案。几年后,“二选一”在中国经济市场上开始被大规模滥用。01“二选一”被滥用最厉害的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商家开始被迫站队。2013年,京东在家电行业发起价格战,要求商家“二选一”选边站。当时主营电器的苏宁指责京东不应该“强行锁定商家后台、强行拉商家参与促销”,并称这种霸权行为——“过去30年闻所未闻”。风水轮流转。两年后的11月,京东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举报阿里巴巴,指责阿里巴巴要求商家:若参加淘宝天猫商城的“双十一”主会场活动,就不能再参加其他平台的会场活动;对于已经和其他平台达成合作意向的,要直接退出,否则将在流量等方面进行制裁或处罚。2017年7月,京东和唯品会发表联合声明,指责天猫让强迫商家站队“二选一”。随后天猫发表声明,嘲讽对手是 “碰瓷式竞争”, 一遇到竞争就拿 “二选一” 来误导公众。顺便还调侃了对手“锁定商家后台、发动商品价格、强制促销”,“打着平台的名义,做着假平台的事”。2019年,“二选一”继续上演,因为天猫要求格兰仕“二选一”,格兰仕将天猫告上了法庭。电商“二选一”的 历史 已有数年。当中最有看头的还是平台和平台之间的相互撕逼的样子,比如当初让电器商家二选一的京东,转身又被天猫来了个二选一。当京东指责天猫不正当竞争时,天猫告诉对手,“二选一”是正常市场行为。正常不正常不知道,反正商家和消费者已经被搞得不正常了。022017年,“二选一”扩散到物流领域,这年6月,顺丰宣布关闭对菜鸟的数据接口,受到菜鸟指责。随后,顺丰声明称是菜鸟率先发难封杀丰巢,为了让顺丰由使用腾讯云切换到阿里云。2018年,二选一延伸到“电子面单”,还是快递物流领域。当年6月,京东拒绝菜鸟电子面单发货。要求商家须使用京东无界电子面单或入驻京东开放平台的快递公司的电子面单,未按规范使用电子面单的商家可能会影响履约效率。当时的电子面单阵营,电子面单之争实际上是“物流数据”之争,平台方拿到这些数据后,就建立起了卖家云和物流云服务体系。今年10月,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长达450页的反垄断调查结果报告,指责“亚马逊在美国在线零售市场中,具有显著且持久的市场主导力量,已经对市场上的第三方卖家形成垄断权。”美国政府指责亚马逊垄断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亚马逊在物流和云服务方面也利用平台优势建立起了巨大的壁垒,阻碍它的云服务竞争者和联邦、UPS等物流竞争者进入第三方卖家市场。这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国内物流“二选一”问题的症结。032018年,“二选一”裹挟了“移动支付”,万亿网民被卷入。这年3月,沃尔玛下线支付宝支付功能,只支持微信支付和其他卡支付,当时沃尔玛正是腾讯公开合作的零售集团,接着,京东、腾讯入股的步步高也被曝出旗下门店禁止使用支付宝。随后,作为反击,阿里系的盒马生鲜宣布只能使用支付宝付款。当时正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打得火热的时候。阿里系和腾讯相比,阿里巴巴的社交是短板,腾讯的电商是短板。在支付市场上,2018年支付宝占据53.78%的市场份额,微信支付占据市场 38.87%份额。当时国内流量份额见顶,两家只能抢夺存量市场。线下购物就是当时他们要争夺的场景。线下支付不光是用户之争,也是零售数据之争,线下零售企业最担忧是支付机构从支付接口获取线下零售企业的用户数据资源。不管是什么原因,数亿网民在这巨头打架中,只能“二选一”,被牺牲的,是用户的移动支付体验。后来有店家拒绝现金支付,更是比二选一恶劣得多的行为。二选一是一种典型的不当竞争行为,商家和平台、买家三方本是互惠互利关系,商家或买家却在平台和平台的市场争夺战中,被迫依附一家而排挤另一家,成为市场竞争的打手或棋子。做棋子,我们最在行了。04在外卖领域,商家投诉美团“二选一”的事项充斥网路。去年3月,四川通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对美团外卖在当地负责推广的飞达公司“二选一”行为罚款25万元。同一月,山西长治商家爆料说,美团外卖要求商家关闭其他外卖平台店铺,商家未按照美团要求关闭,配送区域竟被设定在水库里。2018年,据媒体报道称,滴滴外卖开始在无锡运营,当地入驻滴滴外卖的商户收到了美团的警告,若继续做滴滴外卖则会被叫停服务端口。对这种“二选一”的审视,我们仍可以在美国政府对亚马逊反垄断报告上,照见自己的身影。在美国反垄断报告里,反垄断委员评论亚马逊说,它正在利用极大的权力挤压平台上进行销售的第三方商人:“对许多卖家来说,亚马逊是一个‘准国家’,比起在实际法庭上公开审理这些关店情况,卖家更加担心亚马逊‘法庭’的处理,这一情况发生在美国这一主权国家中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在企业内部,对商家的“审理”是典型的“裁判”和“运动员”兼做,更多时候,像是一个披着裁判马甲的运动员。05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平台”是企业创新、技术研发的产物,企业有知识产权用它的平台、流量、技术等整个生态的资源独特性,来进行“产权排他”,这种排他是对早期创新、技术投入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与自我激励。但保护产权是有上限和边界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在他的《竞争、垄断和管制——“反垄断”政策的背景报告》里说,政府保护产权的原则,是保护产权主体对于其拥有资源的排他性选择权,但以这种排他性权利不妨碍他人行使产权为限。我们回过头去看电商“二选一”的竞争,平台要求卖家排斥另一家平台,用来促销,占领市场,既侵犯了卖家的产权或交易权,也侵犯了买家的产权或交易权,市场上的“二选一”行为,充斥着威逼利诱,要么以足够的资源倾斜、流量扶持、佣金减免诱惑商家战队,要么以排名打压、流量限制等手段威胁商家。对商家来说,多家平台卖货当然是多赢。“利诱”不让商家到其他平台卖货,往往是一种“合同协议”。但“威逼”,更多的是耍流氓,这种“排他性权利”妨碍了商家行使交易权。“垄断”是顶大帽子,雷慢不敢轻易乱用。周其仁教授说,“垄断”可以直白的说就是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买家或一个卖家。所以,”二选一“固然可怕,没得选更可怕。
阿里巴巴被巨罚182亿,“二选一”开始算账了

阿里云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工信部处罚,此次处罚起到了怎样的警示作用?

阿里云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工信部处罚,这次的处罚给了国内云计算领域,尤其是安全领域很大的警示作用。最重要的警示就是一定要详细了解并遵守电信主管部门的规定,否则将失去工信部重要的背书,如果没有工信部的背书,相信在国内的任何一家企业将很难再接到政府部门的项目。这次事件对阿里云的处罚个人觉得阿里云不冤。阿里云在发现阿帕奇服务器的日志组件漏洞后,第一时间选择报告给了美国的阿帕奇基金会,阿帕奇基金会在收到漏洞报告后第一时间发布了漏洞补丁,这操作在行业内部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技术没有国界之分,但是企业是有的。阿里云在履行了行业职责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是工信部合作单位之一,没有履行国家的职责,所以这次处罚是应当的,下面就以个人观点来说一说这件事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作用:一、危害严重这次的漏洞被誉为是十年来最大的安全漏洞,就是因为用到的那个日志组件使用的广泛性。但是工信部门却在事发半月后才接到别的企业通知,而黑客在这段时间足以造成严重破坏。二、加强学习任何一家在中国的企业首先应该遵守的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阿里云这次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给电信主管部门报告漏洞,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对合作的要求条款不熟悉,只是遵守了行业规定,个人也相信阿里云不会明知条款而不去执行。所以要加强对条款的认知理解。三、警钟长鸣这次的事件虽然是处罚阿里云,但是对别的企业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要牢记国家的法律规定是第一位的。你觉得阿里云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工信部处罚,此次处罚起到了怎样的警示作用?欢迎留言讨论。
这次处罚对阿里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让阿里云能够规范的上报信息,也能让阿里云正确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通过这次处罚,也给这些电商平台提供了警惕。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规则,不能随便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使阿里云的信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要心存侥幸,发现潜在风险要及时上报,以便作出相对应的对策。
让对方明白应该怎样做,可以更好的规范行为,避免一些企业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漏洞,泄露人们的信息。
阿里云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工信部处罚,此次处罚起到了怎样的警示作用?

公司职员把客户资料私下泄漏给其他公司以获取私利?

把客户资料私下泄露给其他公司,以获取私利,这种行为是属于一种泄露公司机密,属于一种违法行为
这个属于犯罪,泄露商业机密罪。
前段时间最严个人信息法更新了,买卖个人信息获利是犯法的
阅读提示】阿里云称员工私下泄露用户信息,律师:企业疏于管理也会被罚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网传一份关于浙江省通信管理局答复投诉事项的函显示,2019年11月11日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将用户留存的注册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合作公司。8月23日,阿里云官方微博回应称:据自查,该投诉事件应为阿里云一电销员工违反公司纪律,利用工作便利私下获取客户联系方式,并透露给分销商员工,引发一名客户投诉。阿里云严禁员工向第三方泄露用户注册信息,已根据公司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并遵照浙江省通信管理局要求积极整改,对人员管理层面上的不足进行改进。感谢大家的监督批评。从阿里云的回复看,这属于员工违反公司规定,似为员工个人行为,当然具体情况仍需等待相关部门调查认定。但即便是员工个人行为,单位疏于管理也同样要担责。有律师表示,阿里云对其员工疏于管理,造成客户权益受侵害,那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6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对阿里云予以行政处罚。即将于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此规定的更明确,对大型互联网平台设定了特别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大型互联网平台由于数据量巨大、业务布局广泛,故而也被赋予了“个人信息守门人”的期待。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互联网大厂”未来将在信息保护方面需承担更大的压力,这是可预见的监管方向。复盘已曝光的案例,除了互联网企业,其实运营商、金融机构、地产公司等无一不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对于体量庞大的信息持有主体,都应该压实责任,追责向全链条拓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处罚精确到人不难,但如何对相关单位进行责任认定,这依然有待司法实践的探索。治理技术语境下的权利侵犯,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法治之下的人文视野。从信息泄露的状况看,显然也到了法治应当立威的时候。就在今天(8月23日),一则新闻颇为抢眼:男子通过暗网收集购买8100万条个人信息,发到QQ群炫耀,后该男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8100万条个人信息,这个数字比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而罚金也是个人负担得起的,足见,信息泄露到了什么程度,信息“获取”的成本低到了什么程度。今天社会所面临的信息泄露,某种程度上是技术的反噬。技术对个人生活深度嵌入,也让信息遭到近乎无孔不入的窥视。社会路径既然不可逆,那么对信息泄露的问题只能迎难而上,逆转哪怕是已经触目惊心的状况。 人们常说技术向善,技术无意识,向善的只能是人。在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技术伦理应该被重置于中心位置。只有技术而无伦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形形色色的技术怪胎,层出不穷的技术宰制。因此,对技术伦理的强调,应该成为今后相关市场主体发展的关键逻辑。而法治、舆论与社会文化,也应该从外向施压,把人的权益牢牢地钉在技术进取之前。
公司职员把客户资料私下泄漏给其他公司以获取私利?

媒体报道“阿里云将用户留存的注册信息泄露”,此事属实吗?

阿里云将用户留存的注册信息泄露这件事已经实锤,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已经正面回应确有此事,随后阿里一方也对此事进行了官方反馈,称已经对此事进行了严肃处理,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对人员管理进行了加强。对此,很多网友就炸锅了。明明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阿里云却以如此敷衍了事的态度轻易地将此事简单的揭过。这种行为使得众多网友,细思极恐。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对隐私保护极其敏感和重视的欧盟国家,那么阿里云必将面对着极其严重的惩罚,脸书就是前车之鉴。但是在国内却如此的轻描淡写,就这样的处罚力度,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如何保证我们的隐私安全呢?对于阿里、腾讯、美团这些大公司,我们的各种信息特别是隐私信息几乎全部攥在他们手中,如果不进行有效保护,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再无隐私可言。更加可怕的是,这些大公司的很多设备用的都是欧美的产品,底层架构都是外国人的,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居安思危,如果有一天这些数据外流,不敢想象将会造成怎样的灾难。国家这几年也意识到了这些,对数据隐私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强,但是我觉得力度还是稍显不足,就以此次事件为例,如此严重的数据泄露案件,竟然以如此轻描淡写的方式去处理,怎能引起这些网络大公司的重视。这些公司不给与充分重视,怎能让我们亿万国人用户放心。虽然暂时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但是我对于我国这个方面的发展还是极有信心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信息安全新时代。
这个事件不属实,因为这只是他人进行造谣,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存在信息泄露。
我觉得此事实是属实的,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事情的话,如果不属实的话,肯定是没有人感冒出来的,这个毕竟是相关的很多的事情
这件事情已经实锤了,这件事情是属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
媒体报道“阿里云将用户留存的注册信息泄露”,此事属实吗?

阿里云因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处罚了,具体是被如何处罚的?

阿里云因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工信部作出处罚暂停列入合作单位六个月,待处罚期满后再决定是否跟阿里云继续合作。这样的处罚可以说是对阿里云的一个警示,在国家反垄断的大背景下,阿里云失去了跟工信部的合作关系,对其承接国家项目尤其是一些国企的项目会带来严重影响。与经济影响相对的是这次处罚带来的信誉影响更严重。阿里云作为国内云计算的龙头企业,承担了90%以上的中小企业云计算功能,如此庞大的规模,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满盘皆输。下面来说一说整件事情:一、阿里云冤不冤这次发现的漏洞是基于阿帕奇Web服务器的log4j日志组件的,该组件被广泛应用于JAVA开发的各类程序中,因为其能帮助开发者分析系统运行情况以及状态。而这次发现的漏洞允许黑客通过该漏洞直接访问运行了log4j日志组件的服务器,相当于是把自己家门钥匙给了小偷。而在漏洞爆出了近半个月时间后工信部才接到别的安全企业发出的通知,相当于国内的服务器裸奔了近半月之久,所以作出这个处罚阿里云一点都不冤枉。二、阿里云潜在问题通过这件事情也暴露出阿里云潜在的问题,发现漏洞第一时间上报给了行业协会,但是并没有报告国家主管部门,不能只遵守行业协会的规定,而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这也体现了对法规条款学习的不到位。三、后续影响这件事对阿里云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信誉上的,这件事后相信阿里云承接国企的项目难度会加大很多。你知道阿里云未及时上报漏洞受到了怎样的处罚吗?欢迎留言讨论。
应该对阿里云这样的事情做出一定的批评,同时也应该做出罚款,因为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对很多的人们利益造成伤害。
如果有告知的义务而没有告知,那是该罚。如果没有义务呢?总有个标准吧?普通民众不明就理,希望媒体公开,公平,公正的报道相关消息。而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做新闻的最起码底线。
工信部暂停了阿里云公司和相关合作单位六个月,责令整改,根据云公司的整改情况,酌情恢复合作单位。
暂停了阿里云和工信部门的工作6个月,等待阿里公司整顿完毕以后,在恢复合作。
阿里云因未及时上报漏洞被处罚了,具体是被如何处罚的?
[ 标签:]

  • 全部评论(0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