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摆摆网 > 问答 > 创业 >

你是如何走上内容创业这条路的?

栏目:创业   时间:2019-07-10 14:42
你是如何走上内容创业这条路的?
[ 标签:内容创业道路 ]

  • 全部评论(11
  • 1楼
    王卓在三声 2019-07-10 20:12:35

    说实话,选择内容创业的人大部分还是对于内容的力量和魅力有一些相信,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商业周刊工作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启迪,开始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产品进行商业层面的思考,这种快乐是非常吸引我的。

    在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商业文明还在一个非常艰难曲折的普及过程中,复杂的或者有讲究的商业思考还是比较稀缺,特别是在看似日常的文化娱乐和新型消费领域,商业解读的深度和层次感还存在空间。

    但是,这两个领域的未来潜力又非常巨大,并且还整体处于创业创新状态,这也让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理性上认为在此进行内容创业是存在机会的。

    三声努力继承传统媒体时代所秉承的有价值的工作方法和价值理念,在中国一个已经产生萌芽并且快速成长的赛道里将这些方法和理念再次实践、发展。


  • 2楼
    街头实验室StreetLab 2019-07-10 19:42:35

    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时我在上海读大学,专业是新闻和广播电视,于是有机会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在世博会IBC新闻中心,协助各国记者。在那半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了,也感受到了BBC,NHK等等世界顶级电视台对内容的极致追求。就比如为了拍到一只野生动物最真实的状态,会专门做一个树桩形的摄像机之类。


    这算是为后面我决定创业埋下了伏笔,整天想着自己工作了也得做不糊弄,不敷衍的极致内容。其实这种事还有很多很多,毕竟人的世界观等等都是逐渐形成的,其他的因为篇幅有限,就不说了。总之都是类似这种颠覆旧认知的经历,加上军人家庭特有的成长环境等等,让我觉得一定得创业,同时如果创业就专注做好一件事!

    后来毕业在电视台工作,其实心里还是想着“BBC,NHK那些事”。偶然一个机会,联系到大学同学,知道她从英国留学回国在北京的一个卫视实习,两个人想法一对,发现不谋而合。去北京见了个面,回来就都辞职了,就这么正式开始了创业。

    一开始做的不是现在的东西,当时想的还是很传统,这点可能跟教育背景有关,不过这些科班教育也好,传统媒体工作经历也罢,后来都证实了在新媒体领域,同样具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做得东西鹤立鸡群。

    在经历了差不多一年半的试错后,最终我们创造了现在“大树君”的雏形“JokeTV”,正式走上了内容创业的道路。


  • 3楼
    王静静 2019-07-10 19:12:35

    认真的来答一个,其实五年前我就是一枚文字工作者,从小到大喜欢商业相关内容,大学就想创业,但是没有想到过会来到文字行业。2013年来到北京以后,希望通过一份工作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所以决定依靠写作的方式建立影响力,从此步入写作行业,写商业访谈。而决定要创业的时候,发现其他创业的路径都不太会,就只会写文章,于是就开始写内容,没想到就获得了高樟资本的投资,从此以后就走上了内容创业这条路。总结一下就是:兴趣+运气走上这条路径的。



  • 4楼
    雷磊ak 2019-07-10 18:42:35

    2012年夏天,我还是南方周末的一名新记者,被报社派到北京郊区采访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一个女人和她两三岁的孩子被人砍杀。


    凶手是个刚满18岁的小年轻,在受害人家属出席的法庭上,他一直在做鬼脸。他解释自己杀人的理由是因为困,想睡觉。一个非常小说的杀人理由。

    从广州到北京,我先找到了死者的家属,他们仍然在悲伤和忿恨的情绪里,谈到案情时,会用“魔鬼”这个词指代凶手,甚至是凶手的家人、家庭,因为那是制造出凶手的原生环境。这种情绪很容易理解。采访结束后,我准备去凶手的老家吉林碰碰运气,看能否得到更多的信息,当时凶手被关押,采访不到本人。

    我打算离开时,才发现这个城中村几乎没有出租车,只能在路口拦黑车回城区。五月天太阳很大,我等了好一阵都没有车。路口里面的大姐看我晒得不行,就让我到他家门口坐着,阴凉又可以等车。

    大姐问我干嘛来这么远郊,我就照直说了,说这里有个案子,凶手杀人了好可怕。我自顾自讲了一阵,忽然,看到大姐脸色变得很不好,我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告诉我:我就是这个杀人犯的妈妈啊。

    当时,我脑子里嗡声作响,许多认识都出现了缝隙:怀有深仇大恨的杀人者家属和受害人家人住得只隔了一条街;原来杀人恶魔的妈妈是个乐于助人的中年妇女,甚至,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杀人。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觉涌动,我开始意识到:其实,中国人非常丰富。

    源于这件事情的启示,我和几位媒体伙伴们一起创建了真实故事计划,一个非虚构写作项目。此前,我们在这个国家搞一些大新闻,而真实故事计划将视角对准了人,更多的是没有机会表达的人,像是坐在门口的普通阿姨。身在中国的普通人极少有机会去描述自己,我们看到的极为有限的描述,大部分来自国外,像是传教士的日记,学者的随笔,比如我认为描述中国人生活最好的著作之一是何伟的《江城》。在被描述的语境里,中国人常常面目模糊,大体都是勤劳、沉默、单调的。

    我们想换个玩法,在项目里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在我们倡导第一人称叙事,让故事的主体成为讲述的主体。第一人称叙事简化了表达的程式,让事情变得容易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普通人写作的真实故事,有时一晚,微信后台会有超过5000人同我们讲述他们的困惑。

    真实故事计划的第一个故事《临终者联盟里的布道人》,就在验证我们的想法,主人公李牧是作者在肿瘤医院照顾父亲时遇到的一个怪人:这个人身患重病,原先是个公务员,他每天穿梭各个病房,挨个站在病床前歌唱、传播福音,模仿新闻联播的腔调讲解当天的国家大事。遇到病友过世,他第一个冲过去,做完弥撒,握着家属们的手慰问:“对于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离去,我们致以诚挚的哀悼。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因此,有时候李牧会被病人家属揍得鼻青脸肿,可他也不在意。他卖房子买了红旗轿车,想要像毛主席那样检阅病友,最后这个车子成了病友们的通勤车,病友没钱了,李牧会像领导慰问困难家属一样送上钱,让他安心养病。渐渐地,整个肿瘤医院都被他搞得热热闹闹。在肿瘤医院重症病区那种弥漫死亡和绝望气息的地方,这样一个怪人的存在多违和。故事的最后,李牧去世了,病友们却把他的行为传递了下去,一直一直。

    这个故事中,李牧就是一个特别不一样的中国人,荒诞奇特,但内在却是符合人性的,一个人在死亡来临前像一颗星一样闪耀。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有着深沉主题的故事作者,居然是一个90后,通过他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层次丰富的普通人。当时我想,这个实验室可以做的。

    还有些很火的故事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比如一个讲水浒卡的故事。除了80后、90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水浒卡,这是小浣熊干脆面的赠品,在那个玩物匮乏的年代,水浒卡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的中小学生群体。作者历经千辛万苦集齐108将,最后却发现小浣熊推出了整版,让他感到欺骗。这篇故事发出后,两天时间里获得了上千万的阅读,很多人都给我们写下了他们收集这一款卡片经历。有个读者说,他曾用黑旋风李逵换了邻居家小孩一张,换完邻居小孩就后悔了。这个小孩找作者要,作者说不可能,换完就是完了,不能反悔。结果邻居小孩打电话报警了。警察真来了,问了问情况,把邻居家没户口的狗给带走了。

    就像是豁开了一个口子,鲜活的记忆一下就涌现出来,而在此前,这些事情一直潜伏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我们放出了一只钩子,把这些东西打捞了起来。

    能够感觉到,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普通中国人对表达的渴望在显现。越来越多警察、家庭主妇、刑满释放人员,甚至是DNA鉴定师这样小众职业的人,都开始了在真实故事计划的写作,写下他们在乎的部分。我们所做的这场实验,其实是一场自我表达的实验。在数以千万计表达内容里,我们窥察到一些中国人的内心质地,比如说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不开心——他们很少表达令人印象深刻的欢乐,更愿意书写一些偏伤感的记忆。可能中国人本身就偏向悲剧审美,并通过这个角度去建构自我。

    很多人会问,花这么大力气去让大家自我表达,自我表达有什么用处呢?实际用处我一时也很难讲清楚。讲述自己是一个内向探索的过程,它会对人有一种提醒,提醒他思考发生了什么,自己在什么位置,在故事里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随着这一场试验的深入,我们也能看到自我表达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微妙变化:通过这些对日常的深入,我们开始去打量生活复杂的面相,细腻就成为了可能。

    前一阵,我们刊登了一个父母热衷于抓娃娃的故事,作者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在北京打拼,而父母则待在小地方,这是现在很典型的家庭状况,一次偶然机会,作者带父母在北京玩了一次抓娃娃,他们抓到一个后,回家便每天研习,非常痴迷,投入了上万块,最后等作者回家,整个房间都摆满了那种抓来的娃娃,非常恐怖。父母解释说,总觉得女儿小时候缺了玩具,所以就老想着抓来给她存着。这样一件小事,像是一个特定视角的镜面,让我们看到空巢老人群体的孤独。我们编辑部开玩笑说,留守的父母们,正在毁灭抓娃娃机这个行业。自我表达的终极目的是被理解。可能这个问题太大,生活里没有答案,但通过自我讲述,我们看到,作者在尝试理解自己父母的处境,而这种理解会让人对我们重新审视很多东西。

    我想说,这或许是自我表达的一些用处,在这场实验里,故事和真实生活的有了一些奇妙的互动,像抓娃娃的父母被子女心疼,像写监狱题材的小混混在真实故事计划成为了青年作家。故事在这里充当了一种媒介,帮助人们探索未知的自己,并相互理解。回到故事开头那个大姐,她后来见到了即将执行死刑的儿子,19岁的少年对母亲说:活着好累。大姐跟我说,她后来仔细回想了一遍,觉得儿子是挺累的。说完,她就哭了。

    在我们的设想里,这场自我表达的实验不仅可以表现于内向的探索,还具备外延的可能。现在,我们正在结合出版、影视等方式来展现这些从生命里拿出来的内容。一个人心心念念的事,能与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产生共鸣。未来一两年,我们就能做到,让讲述者带着自己的亲友去影院里观看自己的故事。


  • 5楼
    范卫锋高樟资本 2019-07-10 18:12:35

    严格来说,我自己不算是“内容创业者”,不过,我的确投资了几十个内容创业者。


    我以前主要在传统媒体行业,做过保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自己现在也有公众号“光头范卫锋”。创办高樟资本以后,很高兴能够投资那么多优秀的新媒体,帮助他们实现那些我自己未竟的梦想。


  • 6楼
    迟宇宙 2019-07-10 17:42:35

    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到《南方周末》工作,从此在媒体行当干了整整二十年。2015年秋天,我从一个媒体项目中退出,赋闲在家,喝酒读书思考自己的未来。有一天几个朋友转发了我很早前的一篇文章,《在一个暮春的上午与周鸿祎闲扯未来》,然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范卫锋,跟我一样的一个光头。他第二天要到北京,约见一面。我知道老范在做内容创业的投资,直觉是他想投我做一个这样的项目。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一点资讯”的一个活动上见了面,聊了一会儿。他说:你就应该做这样的事。第三天晚上,在我当时住的小区楼下超市门口,我们喝着听装的青岛纯生,签了投资协议。很快,似乎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那天是2015年9月12日。2015年12月7日,“商业人物”上线。我半推半就地走上了一条充满新奇、成就感、时常后悔、疲惫不堪却又乐此不疲的内容创业之路。

    中国每天有上万家创业企业诞生,但只有寥若晨星的人成为了成功企业家。那些成功者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失败者同样令人尊敬,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训。伟大的商业文明,就是在种种创新之中,在成功欲失败的交替、承受、反思中缔造成型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商业文明的时代,如何为它定义、进行推动,似乎是我们这代商业题材写作者的使命——为这个商业文明时代写正史。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注定辛苦但充满成就感。

    我时常对老范说,如果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干这个了。他知道我只是说笑。如果重新做出选择,我还会选择内容创业,还会做“商业人物”。我是一个手艺人,写作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乐趣。选择了爱好作为创业方向,其痛苦之处乃是爱好变成了工作,其美好之处在于,每逢重压到了无法坚持的时候,爱好、乐趣便会成为最终、最大的驱动。

    黄仁宇在《黄河青山》中说:“在生命中,我们似乎遇到无数做决定的机会。但是后来再回顾时,每一转折其实都只有一座桥,选择缩小到要不要走过去。个人的倾向由若干因素来决定,无法由自己全然控制。”诚如斯言。


  • 7楼
    菠萝斑马宋冰 2019-07-10 17:12:35

    2015年时我还在美国,当时airbnb作为一个新兴的互联网分享经济模式在美国很红,我个人喜欢旅游和家居,就开了个微信公号叫“airbnb上那些有爱的家”,随手写些我在美国的见闻。但是很快2015年炒股浪潮兴起,我全身心扑入了炒股中以为自己马上会实现财务自由走向人生巅峰,当然这个想法很快破灭了。在2016年时我痛定思痛,觉得还是要整点实业的好,而此时我们的公号在断断续续写作中竟然越来越受欢迎,被当成一个国内家居领域非常成功的内容媒体案例,我也看到了家居内容领域背后整个家居市场的商业机会,于是在2016年下半年坚决地从美国搬回中国,并将微信号改名为“菠萝斑马居住指南”,在收到高樟资本种子轮投资后,立刻开始了供应链摸索,并成立了“菠萝斑马”主这个现在已经深受许多消费者喜爱的、极具产品创新力的家居品牌。



  • 8楼
    真叫卢俊 2019-07-10 16:42:35

    我刚入行的时候是一家地产的咨询顾问公司,日常的工作就是经常写点地产报告,表达顾问公司的观点用来给开发商爸爸证明我们是很专业的,然后可以接点顾问的活


    然后有一天,我觉得我写了一篇非常牛逼的报告,或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篇文章给我一个朋友,他可能给当时什么编辑社里做发表用的,结果这篇文章被退回来了,理由是写的太幼稚而且角度太偏激,让我改

    当时我很生气,第一也是因为文章我熬夜写的,第二我觉得他退回的理由非常牵强,所以一怒之下就把文章发在了微博上,没想到在微博上火了,被各个地产大佬转发

    从此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迎合傻逼,因为傻逼叫不醒

    从此我就养成在微博上码字的习惯,后来有了微信就开了公众号,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后面就出来创业了


  • 9楼
    薛圳NickXue 2019-07-10 16:12:35

    认真的讲,最早做车叫兽的时候,其实没想过会做内容创业。


    我是2009年大学毕业的,学计算机,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家蛮top的互联网支付公司,做了一个程序猿,半年之后一次机缘巧合转型成为了产品经理,就在产品岗位上一直坚持了下来,创业之前也一直混迹在支付圈儿和电商圈儿(其实在电商圈儿里也是负责的收银台的部分)。我觉得更多的是做产品经理这些年,养成的职业病,对一些使用起来非常不爽的服务或者产品很敏感。

    在2015年,自己一次买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现在汽车媒体的资讯内容极度单一,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浏览各种资讯、测评、视频,但这些内容其实对我的购车帮助有限。

    这让我深刻感觉到作为一个车主享受到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而以资讯、测评、导购、用车等为代表的汽车媒体内容,则是车主服务的“前沿阵地”,其生产更有价值、对车主更有帮助、车主们更需要更关心的内容,会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也是为车主们提供服务的第一步。而媒体内容又能自带流量,不论之后是做电商也好、APP也好、社群也好,种子用户终归是需要的。当时各种内容创业的平台又很红火,免费的工具,不会增加我任何成本。

    这么一举N得的事儿,为什么不干?于是,干!!!

    2015年我注册了“车叫兽”微信公众号,开始写一些汽车相关的内容,尤其是普通车主们更会去关心的题材。车叫兽的第一篇文章发布在2015年4月,最早是我兼职写作,一个月更新两篇。到2016年8月,我写了30多篇汽车类的测评分析文章,积累了三万多粉丝。其实在这个阶段,我依然没有形成所谓的“内容创业”的概念,依然是把微信公众号做为一个种子用户的聚集地,在经营。

    给了我系统的“内容创业”概念的是高樟资本的创始人范卫锋老师,范老师当时是怎样在我只有3万粉儿的时候,就关注到我的号,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总之就是机缘巧合下,我和范老师有了一次2小时的谈话。那一次的谈话中,作为资深的媒体人、号称新媒体总参谋长的范老师,让我这个外行人了解到原来媒体内容,和互联网服务、电商平台其实一样,是有系统的成熟的成体系的玩儿法的,单纯的媒体内容,就有机会成长成一家很伟大的公司。而当时的车叫兽公众号,其实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条件,这种基础条件站在“产品”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领域里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并且找到了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2小时的时间里,范老师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儿——媒体内容也能独立成为一个创业项目。这时候才真正建立起来了“内容创业”的概念。当然,能够很快的想明白这件事儿,也是因为“内容创业”符合我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所熟悉的“产品思维”——车主们在内容层面有更高的需求,车叫兽有了一套内容生产方式满足了这种需求。需求得到了有效的供给,而媒体内容就是我们眼中的“产品”。

    于是,在2016年9月,我毅然辞掉了唯品会产品经理的工作,开始投身内容创业。创立了汽车垂直新媒体——车叫兽。现在我们的公众号粉丝数已经从3万涨到了近200万,车叫兽的估值,也从2016年8月的1000万(高樟资本投资)成长到了今年4月的1亿元人民币,2年翻10倍,把不靠谱的事儿变靠谱其实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当然随着车叫兽小程序的不断完善,我们对车主的服务不断完善,车叫兽依然在快速成长。

    当然,估值只是一个数字,车叫兽的成长带给我的喜悦,更多的是验证了那2小时谈话中,对“内容创业”认知的价值——谁说“产品经理”不能玩“内容创业”呢?简单粗暴并且坚定的坚持需求导向与用户导向,产品的思维逻辑在媒体内容领域依然有效!


  • 10楼
    市值风云杨峰 2019-07-10 15:42:35

    原本没想过要走上这条道路……只因为写了一个叫“市值风云”的公众号,先是被今日头条找来,要签约“千人万元”计划,每月给1万元进行扶持,自此成为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历年的年度大号;然后在写了三个月后,高樟资本的创始人范卫锋找到本人,希望进行投资。


    范卫锋找到我的时候,我还只是兼职状态写写文章,然后范卫锋就鼓动我辞职,出来创业吧,“反正启动资金都是我的,赔了也是我赔”。 当然,我们都不是那种贪图蝇头小利的人,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出有社会意义还得有社会价值的“好作品”!

    好了,不调侃了。说到当初真正的动笔进行内容创作的出发点,还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在2015年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个人认为,2015年极有可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转折之年;如果中国资本市场在2015年之后要进行重大转折,市场将向何处去?新的市场需要什么?

    市值风云就是在中国资本市场重大历史转折中诞生的,属于摸索性质的创业项目。

    祝福中国资本市场。

    祝福市值风云。


说点什么吧